如何振興實體經濟,這位乳業大佬給國家提了幾
2017/03/10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也是今年兩會期間的熱點和頗具看點的話題。
兩會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建議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振興實體經濟》的提案中,直面中國實業 “創新”“品質”“成本”“資本”諸般困局,包括目前整體研發投入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甚至缺失;融資成本高居不下;資本惡意收購干擾實體經濟發展,等等。
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潘剛經過深思熟慮給出了他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產業政策引導、法治營商的環境建造上打好組合拳,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戰略支持體系。
創新,需要一種工匠精神
在振興實體經濟的提案調研過程中,潘剛感受到的是品種老化、品質低端、品牌弱小,面對國際化的競爭壓力,只能在產業鏈中低端仰人鼻息,拼力賺取微薄的利潤,甚至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這樣更不能保證對質量管理和研發創新的投入,必須設法突圍,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伊利在上游建立2400多座自營及合作牧場,100%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花費4年時間攻克九成國人乳糖不耐受的難題;為打造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建立我國首個母乳數據庫;通過全球織網戰略整合全球優質乳業資源服務中國消費者等等,成就了今天亞洲乳業第一、世界乳業八強的伊利。
來自伊利創新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伊利累計專利授權量為2091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為45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量為469項,專利保護覆蓋液態奶、奶粉、酸奶、冷飲、原奶等領域。據悉,在伊利現有的產品結構中,其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已達40%以上,伊利完美詮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穩坐業內頭把交椅,可見創新和品質對實體企業的重要性。
然而,為什么實體企業不愿加大創新投入?潘剛在調研時發現,企業固然存在主觀意愿不強、創新熱情不高的原因,但是,缺乏鼓勵企業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對知識產權缺乏足夠的制度性保護、創新成果轉化得不到應有回報等等這些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
2015年,“伊利即品質”首次提及,“以品質為信條,不是擺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夠了!”潘剛表示,打造一家“品質企業”,要扎扎實實地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這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在這一信條的統領下,他所布局的“全鏈創新”和“全球織網”戰略已經卓顯成效。
“無論是全球織網,還是全鏈創新,我們都還是在路上。”在他的設想中,伊利作為奮戰在中國實體經濟前沿的一員,“無論是順利還是坎坷,無論是大獲成功還是暫時的挫敗,希望都能成為實業同仁的借鑒”。
在潘剛看來,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合力打造“創新共享平臺”不失為提升創新能力的一道“良方”。他建議,由政府主導,聯合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創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那些具有行業共性的關鍵性技術,來實現行業整體的提質增效;而對于那些愿意共享重大科技成果的企業,建議政府應該給予高額創新補助,繼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必不可少,以嚴厲懲罰措施扼制侵權行為,保障企業能獲得創新投入應有的回報。
頂層設計,落到“實”處
潘剛在提案調研中發現,我國企業利潤率的持續走低,與成本優勢的喪失有關,“沉重的費用負擔和融資成本的居高不下”讓實體企業舉步維艱。他期待,政府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產業政策引導、法治營商的環境建造上打好組合拳,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戰略支持體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指出,實體經濟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很多困難、矛盾以及挑戰,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企業內功需要練好。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企業負擔,使企業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發展。
“該減的減,該放的放,該管的管,該鼓勵的大開綠燈,該懲戒的絕不手軟。”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調控重拳出擊,積極發展各種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全面清理整頓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效降低企業運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看來,這并非易事。他認為,要想減輕企業的負擔,關鍵是要減輕財政支出壓力,特別是要通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政府投資效率,來減輕財政支出壓力。
面對資本市場上的“惡意收購”,近期政府多個部門已經明確表態,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而且有了實際行動,震懾作用比較明顯。但這些舉措大都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
對此深有體會的潘剛建議,政府調控要重拳出擊務必嚴陣以待,切實幫助實體經濟這一“壓艙石”穩住根基,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好各種調控手段。
他建議要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完善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出臺更加公平的資本市場規則,對農業、食品等涉及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行業,要設置資本進入的審批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收購措施、搭好“防火墻”,防止在不對等、不公平的規則下資本對實業的沖擊。
文章來源:食悟
兩會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建議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振興實體經濟》的提案中,直面中國實業 “創新”“品質”“成本”“資本”諸般困局,包括目前整體研發投入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甚至缺失;融資成本高居不下;資本惡意收購干擾實體經濟發展,等等。
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潘剛經過深思熟慮給出了他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產業政策引導、法治營商的環境建造上打好組合拳,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戰略支持體系。
創新,需要一種工匠精神
在振興實體經濟的提案調研過程中,潘剛感受到的是品種老化、品質低端、品牌弱小,面對國際化的競爭壓力,只能在產業鏈中低端仰人鼻息,拼力賺取微薄的利潤,甚至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這樣更不能保證對質量管理和研發創新的投入,必須設法突圍,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伊利在上游建立2400多座自營及合作牧場,100%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花費4年時間攻克九成國人乳糖不耐受的難題;為打造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建立我國首個母乳數據庫;通過全球織網戰略整合全球優質乳業資源服務中國消費者等等,成就了今天亞洲乳業第一、世界乳業八強的伊利。
來自伊利創新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伊利累計專利授權量為2091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為45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量為469項,專利保護覆蓋液態奶、奶粉、酸奶、冷飲、原奶等領域。據悉,在伊利現有的產品結構中,其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已達40%以上,伊利完美詮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穩坐業內頭把交椅,可見創新和品質對實體企業的重要性。
然而,為什么實體企業不愿加大創新投入?潘剛在調研時發現,企業固然存在主觀意愿不強、創新熱情不高的原因,但是,缺乏鼓勵企業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對知識產權缺乏足夠的制度性保護、創新成果轉化得不到應有回報等等這些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
2015年,“伊利即品質”首次提及,“以品質為信條,不是擺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夠了!”潘剛表示,打造一家“品質企業”,要扎扎實實地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這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在這一信條的統領下,他所布局的“全鏈創新”和“全球織網”戰略已經卓顯成效。
“無論是全球織網,還是全鏈創新,我們都還是在路上。”在他的設想中,伊利作為奮戰在中國實體經濟前沿的一員,“無論是順利還是坎坷,無論是大獲成功還是暫時的挫敗,希望都能成為實業同仁的借鑒”。
在潘剛看來,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合力打造“創新共享平臺”不失為提升創新能力的一道“良方”。他建議,由政府主導,聯合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創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那些具有行業共性的關鍵性技術,來實現行業整體的提質增效;而對于那些愿意共享重大科技成果的企業,建議政府應該給予高額創新補助,繼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必不可少,以嚴厲懲罰措施扼制侵權行為,保障企業能獲得創新投入應有的回報。
頂層設計,落到“實”處
潘剛在提案調研中發現,我國企業利潤率的持續走低,與成本優勢的喪失有關,“沉重的費用負擔和融資成本的居高不下”讓實體企業舉步維艱。他期待,政府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產業政策引導、法治營商的環境建造上打好組合拳,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戰略支持體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指出,實體經濟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很多困難、矛盾以及挑戰,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企業內功需要練好。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企業負擔,使企業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發展。
“該減的減,該放的放,該管的管,該鼓勵的大開綠燈,該懲戒的絕不手軟。”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調控重拳出擊,積極發展各種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全面清理整頓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效降低企業運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看來,這并非易事。他認為,要想減輕企業的負擔,關鍵是要減輕財政支出壓力,特別是要通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政府投資效率,來減輕財政支出壓力。
面對資本市場上的“惡意收購”,近期政府多個部門已經明確表態,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而且有了實際行動,震懾作用比較明顯。但這些舉措大都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
對此深有體會的潘剛建議,政府調控要重拳出擊務必嚴陣以待,切實幫助實體經濟這一“壓艙石”穩住根基,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好各種調控手段。
他建議要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完善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出臺更加公平的資本市場規則,對農業、食品等涉及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行業,要設置資本進入的審批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收購措施、搭好“防火墻”,防止在不對等、不公平的規則下資本對實業的沖擊。
文章來源: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