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如何點亮“一帶一路”
2017/10/16
在政府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中國企業正頻頻出海。但同時,復雜的國際政經環境也在考驗著每一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機遇與風險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以前瞻性的全球視野挖掘中國的潛能,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過程中的關鍵命題。
而更早邁出國門的中國乳企則相對具備了更深厚的經驗。不久前,蒙牛集團CEO盧敏放提出打造“全球乳業共同體”的遠景目標,他同時認為下一次乳業的工業革命將率先在中國發生,中國已經從參與全球化轉變為推動全球化的世界強國,中國乳業也必將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邁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連接”是發展的主題
海外拓展是蒙牛發展路徑中的一大亮點,資料顯示,蒙牛已經連續三年實現了海外銷售超過30%的年均增長。作為中國乳業中最早開始探索國際市場的乳品品牌,目前,蒙牛產品已經先后進入了中國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新加坡、緬甸、柬埔寨、蒙古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今年,蒙牛又與加拿大、印尼兩國達成了合作意向。
但在盧敏放看來,出海并不意味著簡單的開疆拓土。中國乳業不僅需要更大的市場,同時在國內需求變化的推動下,中國乳企要去國際上尋找更好的資源。“最顯著的機遇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連接’”。這既是符合“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總體原則,也是通過資源、市場、經驗的對接和置換,令中國乳業可以更快更好地適應產業轉型、創新驅動和消費升級的需要。
2016年,蒙牛在位于新西蘭北島中部懷卡托地區的雅士利新西蘭工廠生產的雅士利超級α-金裝陸續登陸當地三大主流超市系統,新西蘭原罐原裝奶粉更為中國寶寶奉上國際品質的奶粉“新國貨”。而蒙牛與拉薩市城關區政府簽署的共建奶場和加工廠的深度合作協議,也正是希望利用西藏獨特的環保環境和稀缺資源打造純凈健康的產品,讓產品輻射到尼泊爾、印度等眾多南亞國家。
撬動“海外全產業鏈”價值
在以“國際化”為核心發展戰略的宗旨下,蒙牛近年來在中國中糧、法國達能、丹麥Arla Foods(阿拉福茲)三大戰略股東的推動下,逐步構建了國際化的股東治理結構,引入國際化的科學管理系統,搭建國際化的創新研發體系,并形成了國際化的海外市場布局。這讓蒙牛的產品統一采用了國際化的生產和管理標準,而在將這些優質的產品提供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蒙牛的全球競爭力也進一步提升。
“我們不僅能讓國人輕松享受到來自海內外的營養健康乳品,還率先在海外構建全產業鏈,助推中國乳業升級”,蒙牛集團執行總裁石東偉表示。今年3月,特侖蘇新西蘭專屬牧場授牌儀式在位于奧克蘭的蒙牛雅士利工廠舉行,同日,蒙牛攜手鵬欣集團,與新西蘭AsureQuality(安碩)集團及Theland Tahi Farm聯合簽署特侖蘇新西蘭專屬牧場合作項目四方協議,與Massey University(梅西大學)簽訂了在食品營養健康研究、乳制品研發方面開展緊密合作的協議。至此,蒙牛在大洋洲打通了從奶源到生產銷售、自主研發到質量管控的全部環節,開創了中國乳品企業海外全產業鏈布局的先河。
用開放和包容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能力的提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堅實的基礎條件。盧敏放認為,現在全世界更加信任中國的企業,愿意與一個來自強大的、具有巨大潛力的經濟體的企業進行合作,其中首要條件就是重要的國家因素。
正如美國知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全球化將抹平世界上的一切疆界,讓世界變平。然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來自文化差異帶來的巨大挑戰。蒙牛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投資、并購實踐成功的融合了兩國文化,為在當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打下根基。
在雅士利新西蘭工廠,蒙牛一方面保留了80%以上的當地員工,與當地人開展協同工作。此外,新西蘭是一個高度重視環保的國家,蒙牛尤為注重對污水排放、蒸汽、煙囪、交通、化學污染物等一系列環境指標的嚴格評估,現在,工廠已與當地融為一體,還獲得了Property Industry Award“白金獎”,成為當地的一個地標建筑。
“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乳業擴大對外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機遇。而開放和包容,則構成了蒙牛國際化的兩個重要支點。蒙牛等中國乳企尋找與世界對話交融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品牌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向全球傳播的過程。蒙牛的國際化實踐正是為中國品牌做好新時期的對外傳播,為中國產業與世界形成更開放、平等的合作關系提供了具體生動、真實可感的鮮活案例。
信息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