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奶辦副主任鄧興照:全國奶業生產形勢與
2014/09/24
一、全國奶業生產形勢——奶業發展有四個轉變
1、奶業發展軌跡由高速增長轉變為穩定發展
從2000年到2013年,以三聚氰胺為節點,奶類總產量連續跨越了1000萬噸、2000萬噸、3000萬噸;奶牛存欄也從400多萬頭增長到了1000多萬頭。到2008年以后奶類總產量和奶牛存欄相對都趨于穩定。
2、產業素質從分散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
2008年以來,奶農從260萬戶下降到180萬戶,100頭以上養殖場從7800個增加到13400個,100頭以上存欄比重從19.5%提高至41.1%,奶牛單產從4.8 噸提高至5.5噸,機械化擠奶率從51%提高至90%。
3、奶源由立足國內轉變為對外依存度提高
我國奶源自給率從95%降至78%。今年上半年奶粉進口68.1萬噸,今年突破100萬噸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進口多大量,怎樣控制進口的節奏,我們應該尤其關注。我們不能簡單的將進口奶粉等同于進口資源,應該要統籌考慮國內產業發展、糧食轉化和勞動力就業情況。
目前國際有一個新動向——向中國多出口畜產品,少出口糧食,即國外用廉價的糧食,加上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生產出低價的畜產品,再加上10%-15%的關稅,就可輕易的出口到中國。那么國內如何發展,如何應對這種沖擊,就必須采取一定得措施,包括建設奶源地基,提高產品質量,占領市場份額等。
4、養殖形勢總體由差向好
據對750個場戶的監測,當前成母牛平均單產約5.5噸,推算年盈利3000元。對1.17萬家奶站統計,7月份奶牛存欄增1.7%,生鮮乳收購量同比增加8.1%。上半年,規模戶增6.9%,散戶減4.8%。
二、國家扶持奶源基地建設的政策
以前我國奶源的發展模式是“重加工、輕養殖”模式,這是導致奶荒時候搶奶,奶多的時候拒奶的一個原因,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要更重視奶源基地建設。國家扶持奶源基地建設主要體現在
(一)有規劃指引
《全國奶業發展規劃》、《奶業優勢區域規劃》、《振興奶業行動計劃》等,提出了重點建設東北內蒙古產區、華北產區、西部產區、南方產區和大城市周邊產區等五大奶業產區,要求配套相關政策措施。
(二)有政策要求
1、《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如:新建加工項目可控奶源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擴建項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2、《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如:以生鮮乳為主要原料的,奶源全部來自企業自建自控奶源基地;支持兼并重組企業奶源基地建設。包括:自建牧場、良好規范、苜蓿配套、產業鏈一體化。
(三)有資金支持
2007年當年國家對奶業的支持不到2個億,2013年中央扶持資金已經為25億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
2008--2013年共投入32億元,累計補助3982個奶牛養殖場(小區)。從2013年起,每年項目增至10億元。依托項目還開展奶牛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農業部從2010年以來,啟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四年來,共創建3397個示范場,其中奶牛613個,省市縣也分層次創建,提高了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
2、奶站機械設備購置補貼
補貼方式與農機具購置補貼一致,自2009年起,對擠奶機、儲奶罐和運輸奶罐等進行補貼。補貼比例總體上為購機金額的30%,單個機械補貼不超過12萬元。2009-2012年,中央財政投入5.56 億元,補貼擠奶機15647 臺,補貼貯奶罐和冷藏罐 6484 臺。
3、奶牛良種補貼
2005年,國家在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和山西4省區開展試點。2008年覆蓋至全國。
2005-2013年,奶牛良種補貼資金共計17.55億元,每年補貼泌乳牛800萬頭。這個政策今后可能還會調整。
4、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補貼
2008-2013年每年2000萬元。2014年增為3870萬元。參測奶牛由22.9萬頭增加到52.9萬頭。目前,有1000多個奶牛場持續參加生產性能測定,數據顯示,參測奶牛日均產奶量由22.1千克增加到24.8千克,體細胞數由66.1萬減低到42.1萬個/毫升。
5、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
2012年以來,農業部和財政部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25億元。 分布在苜蓿和奶牛主產區,重點在東北、華北、西北3大區域。每年扶持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片區。項目兩大主體為牛人(合作社、牛場)和草人(合作社、企業)。
我們產業發展的條件效果是市場﹥政策﹥ 扶持資金,因為全國畜牧養殖1年賺一兩千億,畜牧免稅政策1年免200億,養殖扶持資金1年100億。
三、今后建設奶源基地的初步考慮
(一)奶畜良種化
2008年我們就制定了《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加強核心種子母牛群和種公牛站建設,那么下一部我們要在良種推廣方面以荷斯坦牛為主,同時要兼顧娟珊牛、乳用西門塔爾牛等品種。
(二)飼料專業化
在飼料方面要配套飼草料基地建設,保證高產奶牛每天吃上3公斤苜蓿,推行測奶喂牛(推行DHI測定),同時也是生鮮乳質量的第一道閥門,再就是規模牛場要全混合日糧(TMR)飼喂。
(三)養殖規模標準化
我們要向規模要效益,但是要以適度規模為基礎,大中型牛場為補充,核心是規模適度、經濟合算、科學實用,推廣實用易懂、便于考核的技術規范。
(四)裝備現代化
現代化裝備可以省勞力、提效率,但是在推廣時要比較投入產出,有條件地推廣。
(五)糞污處理利用無害化
現在有一種觀點叫做“生態立牧”。按1000頭規模的牛場計算,每天產生的糞便約40噸,如不利用和處理好,非常影響生態環境。我們要以周邊土地消納能力確定奶牛養殖當量。推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還田最經濟,可搞沼氣,其它方式也探索。
(六)管理科學化
以前的養殖都忽視了軟件的建設,我們向管理要效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場長非常關鍵。現在奶牛場硬件不硬,軟件太軟。應該績效管理,逗硬獎懲,調動積極性。
(七)產業一體化
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機制,探索原料奶價格協調定價機制,實行第三方檢測機制。
奶牛場應該做到硬件以牛為本,軟件以人為本,軟硬兼施,才能養好牛、賺上錢。
免責聲明:乳博會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