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制品市場未來的六個預測
2015/04/30
中國乳制品市場已成為全球乳業最受關注的市場之一,畢馬威最近發布了一份名為《2015中國的牛奶和乳制品市場》的報告,對該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了以下幾點預測:
(一)由于人均奶類消費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的乳制品行業未來中長期還會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每增長1%,大約帶動乳品消費量增加0.8%,而近幾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都超過10%,這種趨勢還將繼續。其中,農村市場的乳制品空間更大。
(二)相較于奶粉,液體乳更值得關注
雖然中國對二胎政策的逐漸寬松某種程度上會促使嬰幼兒數量的增長,但奶粉市場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在產能供給持續增加的背景下,未來奶粉行業的拉鋸戰、價格戰可能成為常態,再加上更為嚴格的監管,奶粉市場整體成長空間并不樂觀。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國內奶粉銷售額雖有4%的增長,但銷售量下降了7%。液體乳市場則有望伴隨人均乳制品消費量的提升而繼續穩步增長。
(三)巴氏奶市場的增長速度將繼續高于整體液體奶市場的增長速度
巴氏奶的低溫殺菌方法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鮮乳的蛋白活性,口感上也更新鮮,但由于中國奶源地域分布原因,加上巴氏奶保質期短、需冷鏈儲存運輸和中國人飲食習慣等問題,巴氏奶在中國發展一直不快。中國液態奶的品種結構,UHT奶的市場占有率大于80%,巴氏奶小于20%,該比例幾乎是全球消費份額的“顛倒”。
未來,中國液體乳市場常溫奶占主體地位的格局一定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但伴隨著中國乳制品市場發展的進一步成熟(牧場的發展及冷鏈體系的完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識的進一步提升,巴氏奶市場的增長速度預期將繼續高于整體液態奶市場的增長,尤其在經濟更為發達的城市,巴氏奶的市場比例將越來越大。
(四)中國的集約化飼草種植、飼料加工、奶牛養殖和牧場建設將會得到迅速發展
2014年,中國不少省市出現“賣奶難”和“倒奶”現象,一些北方主產區形勢更為嚴峻,尤其是散戶和部分不規范和養殖水平低的養殖小區。根本的原因就是供應不穩定——目前國內大部分原奶還都是由廣大散戶奶農供應的——即便是在中國奶業第一大區內蒙古,其奶牛養殖規模化率在2013年也才剛剛超過50%。
中國需要集約化的奶牛養殖,未來大批小養殖場特別是散戶退出中國奶牛養殖的歷史舞臺將成必然趨勢。
對于中國乳企而言,無論是選擇“大而全”還是選擇“小而精”模式,關鍵環節都是奶源,未來幾年中國的奶牛養殖、牧場建設也必須得到迅速發展。與之配套的,未來幾年中國的飼草種植和奶牛飼養技術也必須得到迅速的發展。如果中國的大型集約化牧場希望在持續產奶量和牛群健康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則飼草種植以及奶牛飼養技術(特別是飼料配方及配套供料系統)必須發揮關鍵作用。
(五)液體乳領域面臨著進口奶的沖擊
中國液體乳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也在吸引眾多進口奶的進入,近年來中國一二線城市超市貨柜上進口液態奶數量大幅增加。目前進口常溫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家已有27個,品牌多達近100個。從數量上看,自2010-2013年的4年時間內,進口液體乳累計增幅高達800%。2014年1到10月份液體乳進口量已達20萬噸。盡管占比仍不值一提,但進口奶每年的增幅巨大,同時,進口奶主要沖擊到了中國的高端液體乳市場,而這部分業務是中國乳企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中國高端液體乳市場總量約為200萬噸。
在奶粉市場,中國已被國外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中國乳制品企業主要依靠液體乳,特別是高端液體乳的高額利潤,維持行業的盈利水平,如果價格低廉的國外液態奶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將會沖擊中國乳制品加工業,進而沖擊整個產業鏈。
不過,中國乳企也意識到了進口奶的增長威脅,已經開始著手布局進口奶。伊利、蒙牛、光明等中國龍頭乳企均在海外尋找奶源,以補充進口奶產品線。
(六)液體乳及奶粉領域均面臨著電商所帶來的渠道轉型挑戰
電子商務讓乳品銷售的渠道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以液體乳領域為例,進口液體乳(主要為常溫奶)正是依靠各大電商渠道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的,1號店、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在推廣進口奶時更多是采用“要規模不要利潤”的模式,以較低的價格沖擊市場,也改變著傳統乳企以往的渠道培育模式。
對于奶粉市場而言,網絡銷售模式在過去幾年一直存在,并發展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渠道。尼爾森數據顯示,電商渠道的年復一年的增長趨勢影響了線下渠道的消費,以2014年1月份嬰幼兒奶粉銷售為例,電子商務渠道銷售額增幅高達50%,而同期零售渠道則出現下降4%,母嬰渠道增幅為15%。截至2014年3月,商超、母嬰渠道、電商渠道嬰幼兒奶粉銷售額占比約為34:42:24。
信息來源:愛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