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法落錘直擊奶業淘奶族必看五新規
2015/05/14“風險”一詞對于嬰幼兒奶粉市場來說,隨時都能掀起或大或小的風浪。在孩子“口糧”衍生出的千億市場中,消費者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每一項政策法規的落錘,都試圖提振和改變國人的消費信心。
千億市場不得不做的事
4月底,《廣告法》、《食品安全法》通過修訂,新規直指嬰幼兒配方奶粉,這個敏感而特殊的“口糧”,再一次被推上塔尖的位置,接受市場和消費者的審視。
2008年以來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國產奶粉消費信心不振,洋品牌定價幾乎可以用“任性”來形容。廣州民意研究中心曾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受調查者認為國產奶不夠安全。國內企業集體外跑境外尋求奶源,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國產奶源的消費信心仍然不足。
乳業專家王丁棉透露,到2020年時,嬰幼兒配方奶粉產業規模將由年700億元增長至1100億元以上。基于中國的嬰幼兒奶粉的發展前景如此龐大,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也會相應增多,不得不從政策與法律的層面去規范和完善一些行業準則。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向媒體分析稱,新法出臺,將對恢復國產奶粉消費信心起到推動作用。“新《食品安全法》對未來奶粉市場將產生重大影響,預計今年年底前后將有很多品牌退出市場。”
配方漲價不能再玩了
“沒有幾次配方升級,似乎都不好意思漲價。”這樣的提價手法很多品牌都玩過。王丁棉透露,全國約有1900個配方,平均每個企業有20多個配方,而國外企業一般只有3個左右的配方。
新法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實施注冊管理,“增加一兩項新營養素就以新配方為由漲價”的手法,就不能再玩了。王丁棉分析,實行每廠的配方總量控制與注冊制將有利于奶粉質量安全監管。有業內人士認為,配方管理也能夠降低代工帶來的風險,提高嬰幼兒奶粉市場準入門檻。
此外,新《廣告法》中規定,“禁止在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公共場所發布聲稱全部或者部分替代母乳的嬰兒乳制品、飲料和其他食品廣告。”這被認為是向“第一口奶”廣告和營銷模式發出的“圍剿令”。
委托貼牌重新上路
2013年一系列奶業新規大戲開演,時隔兩年,各部分戲碼又有了重新調整的機會,委托加工、貼牌生產從“禁行令”中刪除。去年5月起實施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制度,截至2014年年底,全年累計共有204家進口商共255個進口品牌獲得許可,原先境外貼牌生產的“假洋鬼子”,已有一部分進入洋奶粉隊列。
“在國外,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等地,很多品牌奶粉就是采取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委托加工和貼牌生產發展至今,似乎成了國際通用的慣例,在國外,這種生產加工模式并沒有明確得到禁止。基于這些情況,可能考慮到它的國際通用性而恢復其委托加工和貼牌生產這種做法或方式。”王丁棉如是分析。宋亮也認為,奶粉貼牌和代工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高度專業化分工的結果。
Duang!奶粉又拉警報
國家食藥監總局上周通報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情況,其中有44批次國內樣品和4批次進口樣品抽檢不合格。
在國內企業樣品中,共有44批次不合格,其中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樣品23批次,存在較高風險的有11批次,問題包括黃曲霉毒素M1超標、檢出阪崎腸桿菌等。此外,還有12批次一般風險的產品,存在營養素指標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另有與包裝標簽明示值不符的奶粉21批次,涉及飛鶴乳業等企業。
在抽檢的200批次進口樣品中,共檢出不合格樣品4批次。其中,存在一般風險的2批次,分別為原產西班牙的寶露芬品牌乳粉、原產奧地利的Holle品牌乳粉。另2個不合格批次為包裝標簽明示值不符,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新規
1.全過程質量控制
2.取消委托貼牌禁令
3.產品配方注冊,領證才能生產
4.禁止分裝方式生產
5.禁止替代母乳廣告
信息來源:羊城地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