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發展中的八大關鍵問題及其現象解析
2015/05/27本文從奶業形態發生變化的角度,結合資本、管理、市場等八大因素,對奶業過往及現狀進行解析,且請看來!
(一)資本:從“散戶+乳企模式”到“規模牧場+乳企模式”轉變的驅動因素是什么?
資本(金錢)是一種能量,是對一切資源進行構建、配置的核心推動力,而中國奶業發展之初是資本稀缺性的,面對遠遠低于世界當時牛奶消費量,前瞻性的可以看到牛奶潛在需求的巨大,而養牛是一個重資本的事情,乳品生產在當時則是一個相對輕資產的事情,如何發展奶業,兩頭都抓,企業資本現金流承受不了,也制約乳企自身企業發展速度。對上游原奶生產者,散戶+乳企的合作形勢,可以助乳企做到“輕車上路”,不必背負過多的資本負擔,而對下游乳品消費者,憑借“草原”概念制造和蒙古騎兵般迅猛的廣告營銷推進,完成“攻城略地”。當年有“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說,也有著蒙牛“火箭般速度”的傳奇。乳企規模的擴張也映襯出資本雪球越滾越大,雪球內部如果不是堅實的,那么其擴張路徑上的風險也是成倍增加的,一旦“黑天鵝事件”發生,“雪球”瞬間就變“雪崩”了,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這種狀況的直接佐證。眾多散戶奶農、奶販子的存在加劇了原奶生產過程中的安全不可控性也增加了管控成本,怎么辦?“減少變量、重點監管”,這就需要原奶供應從散戶到小區再到規模牧場的過程轉變,有了資本積累的乳企也開始自建奶源基地,賺了錢的奶農和奶販也順應需求向規模牧場轉變。
(二)管理:奶牛養殖效益獲取的關鍵是什么?
現在與先前蒙牛有淵源的奶牛養殖企業包括現代牧業、圣牧高科、賽克星、犇騰等,這些企業都是以規模化養殖為特征,算是起步較晚;另外國內一些著名的高產規模化奶牛養殖企業有天津嘉利荷、北京首農畜牧、上海光明等多來源于國有系統,有比較長的奶牛養殖經歷。當然一些由奶農、奶販、各類土豪、轉型而來的規模化奶牛養殖企業也在這幾年間完成奶產量的跨越。如果歸納奶牛養殖成功運營的關鍵因素,資本、技術、管理、市場算是四大核心要素,而拋卻資本配置和市場環境變動不講,奶牛高產與技術、管理密切相關。奶牛養殖不是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卻是一個知識碎片化、充斥各種外部備用技術(上游奶牛產品供應商提供)、生產管理關鍵控制節點繁多的系統生產活動。小企業是用人和責任心管理,大企業則需要用管理體系來管理了,中國最先做到高產的卻是有國企、外企背景的奶牛養殖企業,視野決定境界,它們最早接觸到先進的技術、管理決定了它們的先發優勢。總結它們的管理,可以用牧場SMP管理體系來概述,第一步,明確怎么把牛養好,明確奶牛養殖標準操作程序管理(SOP);第二步,制訂目標管理(MBO),以數據為尺度完成關鍵績效指數管理(KPI),做好績效考核、人員激勵;第三步,進行全面質量管理(PDCA),查漏補缺、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另有文章論述,可以回復“管理”二字進行文章觀閱)。有句話說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這句話中把“家庭”換成“奶牛養殖企業”也可,能夠貫徹遵循以上管理模式的企業都可以實現奶牛的高產奶量。
(三)利益:奶農和乳企為何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
去年倒奶事件反映出奶農和乳企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乳企可以年營業額超500億,利潤大幅提升,而奶農卻多數經濟受損。這涉及到經濟學上的一個現象“多頭、寡頭間的經濟博弈”,奶農數量多屬于多頭,乳企數量很少屬于寡頭,在這種狀況下多頭交易的可選擇性少、議價能力自然會受損,而寡頭在交易中具有多向選擇性,議價能力更強。如果多頭想提升自己議價能力則需要建立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類似的團體組織,由該組織代表奶農與奶企進行定價協商,以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這同時對眾多奶農、奶協、奶業聯盟的組織、協調、辦事能力提出了要求。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一些散戶、小區的奶價“賤到離譜”,比礦泉水價格還便宜,因為散戶、小區的特點就是多、小、分散,自然不會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而規模牧場則占比較少,誠然奶品質更有保障,但議價能力也更強。只有市場比較成熟,邊際利潤降低,企業規模才不再繼續擴張,進而完成企業間的整合,才會出現寡頭與寡頭間的相互依存,最終導致相互持股、利益共同體的誕生。
(四)市場:為什么乳企要限奶、不愿多收奶?
理解目前乳品消費的市場特征: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小,也就是說乳品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乳品價格的波動對乳品消費量的影響不大。中國的乳品消費者被“三聚氰胺”“毒奶粉”“大頭娃娃”等事件嚇怕了,寧愿多花些錢也要買放心的好奶粉給孩子吃,所以說“品牌”很重要,乳品企業再廣告上的一擲千金也很“瘋狂”。雖說市場上乳品消費量在增長,但也是穩定的增長,當原奶的供應量因外部因素猛增時,乳品企業選擇的策略有三:一、不大幅擴張產能,免于增加生產、運輸成本,因為乳品多生產了也不能多賣出錢來,倘若過期了也只能白白處理掉。二、不降低終端乳品的價格,寧愿以增貨的方式處理掉多生產的乳品,因為降價了也不能保障乳品消費量增加,反而使獲取利潤總額降低。三、利用低價原奶,一句話“有便宜不賺王八蛋”,為何不選用低價、質優的原料生產乳品,這是市場行為,不是在做慈善事業,“表太直白、暴露嘛”。錢要照賺、甚至還要多賺,但乳企是真的想要限奶,不愿多收奶,不逗你玩。
(五)價格:為什么中國原奶不具備價格優勢及其相應政策利弊?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農商高峰論壇上,反應出高層對中國奶業現狀的認識還是很清楚的——已到生死攸關的時候了。國內的高奶價主要是由于高飼料成本投入,高飼料成本主要是由于進口糧食配額限制,以及國內高的谷物糧食收購價托底。不限額、價格托底行嗎?還有2億農民需要靠種田維生,2億人吶!國外原奶本來生產成本低是實施,但進口這一關卡是跟關稅、配額限制有直接關系的,新西蘭的大包奶嘩啦啦的進,歐盟取消乳品配額管理直挺挺的沖啊,這是做洪水猛獸的節奏啊!草,兩面夾擊呀!國內苜蓿草產業還未崛起,整啥轉基因苜蓿禁入的事給自己添堵,人又不吃苜蓿矯情個毛啊,人為推高飼草價格呀;另外像進口DDGS、菜粕也是同樣類似的情況,政府別給養殖業者添堵了,非人吃的口糧,還是要遵循市場自發優化配置的秩序;人吃的口糧那就要在進口政策、補貼政策上權衡考慮民生和畜牲了!從最近這段時間的政策表現來看,上層現在這根筋是通了,NO ZUO NO DIE !
(六)產業鏈:種、養、奶結合是趨勢嗎?
養奶牛真的再沒有價值挖掘空間了嗎?可以說中國接近99%的牧場都有可以縮短的空間成本,為啥苜蓿、燕麥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呢,如果每噸苜蓿的總成本在1700元(大約是進口苜蓿的一半),在自己家門口豈不是更好,糞尿還田,就是所倡導的高效循環農業經濟呢!誠然,資本是一個限制因素,技術上存在瓶頸,管理思路還不清晰,但那都不是事,市場還是可以借鑒、運作、整合的,妥妥的!一流的企業會有一流的戰略定位,秋實草業、現代牧業、旗幟乳業,大氣磅礴,開行業先河;圣牧草業、圣牧牧業、圣牧乳業,巧用資源,抖時代清風。中國奶業仿佛要進入了集團化作戰的戰國時代,種養奶三位一體,可以為企業發展上提供路徑安全。船大抗風雨,船小好調頭,大有大的效率,小也可以有小的精致,如果牧場投資的奶吧或酸奶飲品,在本地有品牌、有口碑、有情懷,讓那就繼續發展擴張吧,相信中國奶業發展的這個階段依舊可以有“黑馬”的殺出。
(七)整合:企業間資本整合是怎么個情況?
近年來,國資改革、整合風暴越吹越烈,奶牛養殖業也受到影響,其中上海牛奶集團欲將奶牛養殖這部分資產注入光明乳業,重慶農投集團、陜西農墾集團、寧夏農墾集團共同出資設立中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中鼎牧業憑借技術、管理優勢,整合中國目前的中小牧場,提升牧場運作的效率與效益,目前是很好的時機與方向,因為只有寒冬才知道強健機體的重要性。數錢數到手抽筋,坐待政府補貼,那是不愿伸出手來找別人合作的,是危機感帶來了企業間結構的重組變化,也是市場競爭導致了抱團取暖、寡頭出現。另外,如上文所講,整合也帶來了企業議價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的提升,但也著實考驗企業的管理運作能力。
(八)提升:中國奶業競爭力提升的辦法是什么?
顧佳升專家說“優質奶是中國奶業的唯一出路”,我也以為然!用品質提升乳品價格,發揮本土優勢,鼓勵提倡鮮奶消費,抵消原奶價格劣勢。但先前政策制定部門的卻存在認知偏差,從原來的“禁鮮令”到世界最差的“乳品國標”(原奶細菌數允許200萬個/ml,每100g牛奶含蛋白2.8g即可),政策都是向部分常溫乳企、散戶奶農傾斜。有修訂牛奶國標的專家說“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執行,那么占總量70%的散養戶絕大部分就要倒奶、賣牛、殺牛”。昔人已故去,卻一語成讖!商海濤濤,紀元更迭,大勢難阻,質優者存!須知罔顧乳品消費者的利益,則會讓中國乳企信任透支,消費者怕了、躲開了,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當前的乳品國標就是這最另人討厭的一塊石頭!
奶業同仁們,是不是到了該亮名態度的時候了呢,恢復信心第一步是不是該拿掉舊石頭,換塊新基石呢?
信息來源:荷斯坦價值鏈接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