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進口奶 國內乳企合推“優質乳標識制度”
2015/06/03
“我們的包裝盒要多花銷有多花俏,但卻沒有評判牛奶質量高低的實質性標識。”“我們的包裝盒要多花銷有多花俏,但卻沒有評判牛奶質量高低的實質性標識。”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啟中坦言,國內乳企深陷進口奶的泥潭,“那是因為我們一直認為,生產什么消費者就消費什么。”他認為,要改變這個現狀,應該從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規范乳制品加工工藝完成,他將此定義為“優質乳工程”。
這項工程,可能會在近期有一個新的進展。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國家層面的“優質乳工程”將在今年7月的D20峰會上有一個新的進展,此舉將會極大地推進目前國內乳業的發展現狀。屆時,在農業部部長的見證下,國家奶業創新團隊會與國內一家大型乳企簽訂合作,推進優質乳工程。資料顯示,奶業的“D20峰會”是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會議,行業前20的企業都將會參與。
缺失的包裝標識
在超市里,什么牛奶才算是優質牛奶?在很多消費者心中,或許大多會將進口奶作為代表。
“國內也有好牛奶,只是沒有標準。”王加啟認為,目前,什么算優質牛奶沒有任何標準,完全靠廣告,“乳品加工企業把大量的資金用在廣告,不重視奶牛養殖、原料奶質量、加工工藝的過程控制,所以質量安全水平不高,消費者也不知道牛奶所用的原料奶等級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也導致了普遍認為國內乳品質量低的認知。
事實上,從2008年到2012年間,國內城鎮平均每人全年鮮奶購買量已經從15.19KG下跌到了13.95KG,期間,我國奶類產量年增長率不到2%,出現了典型的“爬坡頂”現象。“但中國的奶品消費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王啟加的研究顯示,2008年以來,我國乳制品進口的年增長率達到30%以上,干乳制品年進口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乳品進口國。
王加啟認為,“優質乳工程”是解決國內奶業難題的關鍵,當中包括了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推動奶牛養殖技術升級以及全面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三個方面。以標識制度為例,通過對明確表示加工后乳制品的質量等級,給消費者明確的選擇。
事實上,對乳品進行等級劃分,美國早有實施,其在1924年就頒布了“優質乳條例”,使得美國的優質乳(Grade A)的比例達到了98%以上,由牛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從1938年的25%,降低到目前的小于1%。臺灣也實施了類似的標識,比如給生產企業發布鮮奶標章,就鮮奶品質、經營效益、飼養管理等進行評級,然后頒布1-5朵梅花獎,以對鮮奶進行等級劃分。
根據我國生乳國標的規定,菌落數規定在200萬個/毫升以下,蛋白質含量為2.8克/100克以上,這組數據對比優質奶仍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很多地方的水平,臺灣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甚至坦言,“在臺灣,菌落數高于50萬個/毫升的生乳是沒有人收的,低于20萬個/毫升的生乳則能夠加價。”
王加啟建議,未來特優級的原料奶,通過等級劃分,菌落總數可以在10萬個/毫升以下,蛋白質達到3.1%。
信息來源:瀏陽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