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新鮮奶”戰略未必能破解中國奶業困局

    2015/06/05

      面對國際市場乳制品的低價競爭,中國奶業的出路何在?有專家提出,“發展巴氏鮮奶,避強就弱,新鮮制勝,是中國奶業破局的方向。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的乳業市場已成為全球化貿易市場。洋奶粉大舉進入中國,液態奶進口量劇增,對中國奶業造成了很大沖擊,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甚至出現了大面積“倒奶殺牛”。在此背景下,專家們提出的奶業“新鮮”戰略,果真能夠破解中國奶業的困局嗎?我看未必。

      據中國奶業協會乳制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顧佳升介紹,巴氏鮮奶是保質期短于10天的特殊商品,是奶制品國際貿易的“盲點”。對于正常的國際貿易而言,長距離冷藏、運輸短保質期的巴氏鮮奶很難做到。巴氏鮮奶是具有本地企業的一種液態奶品種,認真做好巴氏鮮奶將是中國奶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唯一可靠選擇。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也認為,加大巴氏鮮奶消費宣傳的力度,發展巴氏鮮奶,可以提升民族奶業的競爭力。

      兩位專家的建議都有一定道理。但避強就弱充其量只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重振中國奶業,“新鮮”戰略此路不通。

      中國乳業的病癥在哪里?1月21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針對國內一些地區出現大面積“倒奶殺牛”現象,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明確表示,跟國內乳制品產業整體水平較低及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關系。

      沈丹陽的表態可謂一陣見血。人們不禁要問:國內乳制品產業整體水平為什么這么低?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為何不足?

      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問題,誰都清楚。國內乳制品行業隔三差五的總要惹點麻煩事,且不說臭名昭著的“三鹿”了,國內的乳業大佬,哪家沒有出過事?消費者選擇乳制品本來是強身健體的,結果一不小心喝出一顆腎結石來,誰還敢對你的產品有信心?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沒信心,完全是國內乳企不爭氣。

      國內乳制品行業整體水平低,不能總是依賴政府保護,也不能依賴避強就弱。有道是,吃奶的孩子長不大。經濟全球化、消除貿易壁壘是大勢所趨;市場經濟的屬性也決定了優勝劣汰。

      今年初市場上出現的“賣奶難”就是國際原奶市場價格波動的結果。來自全球乳制品企業的采購數據顯示,自2014年3月開始全球奶價持續下跌。全球奶源主要供應地新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超過30%。我國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牛奶價格也一路走低,原料奶回收價跌至1.6元/公斤,原料奶價格甚至不如礦泉水。

      市場就是如此無情,除了“看不見的手”,消費者也有自由選擇消費品的權利。消費者喜歡洋奶制品不等于崇洋媚外,某種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性價比很不錯的外國奶制品都已經送到家門口了,為什么要拿自己的健康甚至性命開玩笑,再去喝屢屢出問題的國產乳制品?

      因此說,提振消費者對國內乳制品的信心,關鍵還要提高乳制品的質量。這就需要國內乳企正視自己的不足,看到與國外乳企的差距,奮起直追,苦練內功,早日拿出讓廣大消費者信得過的產品。

     

    信息來源:長江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