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中國乳企集體出海直指南美

    2015/06/08

      自2010年光明乳業收購新西蘭SynlaitMilk公司51%股權,拉開國內乳企國際化序幕以來,澳優、貝因美 、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業相繼“走出去”,布局奶源、興建工廠和研發中心。
      盡管國際化效果尚未收到立竿見影之效,但這已經引起國內乳業的高度關注。“說到底,走出去還是為了突破資源約束,尋求質優價廉的奶源,并希望通過國際化來盡快贏得消費者信任。”乳業專家陳渝認為,國際化可以抑制過去國內奶業的“瘋牛”行情,有效緩解國內優質奶源不足的局面。
      這種觀點也得到高扶良的認同,在他看來,發展低溫巴氏奶,完全不必擔心進口奶源的沖擊。但為何開始尋求國際化,主要是借鑒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作準備。

     

    中國乳企集體“出海”
      2010年7月19日,光明乳業對外公告稱,擬以約3.82億元人民幣收購新萊特51%股權,這也成為中國乳業首樁海外并購案。從并購到生產,新萊特當年實現扭虧為盈,并在3年后成功上市。
      2011年3月,澳優出資1600萬歐元收購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51%的股份,一年多后,又收購剩余49%的股份,將這家荷蘭百年企業變成了自己的全資子公司。2012年10月以來,貝因美在國際化道路上越走越快,先是與愛爾蘭 Kerry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隨后又與恒天然進行股權層面的合作,恒天然以34.64億元人民幣要約收購貝因美18.8%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自2014年11月底以來,國內乳企國際化步伐加快。在伊利股份投資30億元在新西蘭新建項目后,蒙牛和新希望緊隨其后,相繼與新西蘭本土企業加強乳品領域的合作。
      對于乳企集體“出海”的真實動因,業內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但基本都是圍繞“成本”、“安全”和“技術”等三個關鍵詞來綜合考量的。
      “尤其是2008年以后,國內奶源這幾年冬季和夏季供求關系波動很大,從價格和供應量角度來講,很難保證大型乳企原料的穩定供應。”一位國內乳企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以目前的國際原奶價格來看,乳企出海可以有效控制原料成本,進而提高盈利水平。
      目前東北大型牧場原奶價格雖然相比往年有所下調,但仍然維持在4.5元/公斤左右,中小牧場和奶牛養殖小區的價格也在3.5元/公斤。與此同時,新西蘭目前原奶價格折合人民幣后大概在2.3~2.4元/公斤,歐洲部分原奶價格也僅在2.5元/公斤左右。
      之所以成本因素難以啟齒,主要是原料部分轉移到海外后,國內中小牧場和奶農生產的原奶供應就會受到擠壓,但國內這種產業鏈利益短期內很難疏通。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百頭存欄以下的奶牛養殖規模在60%左右,且目前各地也在發展“鮮奶吧”,借此來消化過剩產能。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尋求奶源資源,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也成為國內乳企國際化的重要部分。伊利在荷蘭成立研發中心、貝因美與愛爾蘭Kerry集團技術合作、飛鶴與哈佛大學聯合成立營養實驗室,等等。
      陳渝對此分析稱,“過去是靠市場換技術,比如達能入股國內乳企,如今隨著行業逐步成熟,國內乳企紛紛主動走出去,與國外研究機構共同研發。”在他看來,乳制品在中國屬于舶來品,需要通過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來取長補短。

     

    信息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