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乳企紛紛出海并購 國內并購略顯平淡
2015/06/11“乳企間的并購早就開始了,大企業目前都在做。”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昨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不過,國內乳業的并購案例并不多,而通過目前乳企的動作看,一些大型的乳企正在將觸角伸向歐洲,海外并購節奏加快。
眾所周知,2013年,國家提出乳業的并購重組,但事實上,在國內出現大量的倒奶殺牛事件后,中小乳企的現狀并沒有大的改觀。目前依然在低價賣奶,甚至大部分奶都賣給了奶販子而非乳企。產業集中度低、規范化、規模化以及現代化都對當前乳品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調整成必然趨勢。
6月8日,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目前正在與貴州省貴陽市洽談關于貴陽三聯乳業有限公司(簡稱“三聯乳業”)的重組合作事宜。
伊利股份此次收購國內乳企的消息無疑成為乳業市場的一大亮點,但除了伊利股份外,其他的乳企在國內出手并購的動作并不多。
數據顯示,國內100頭以下的養殖戶占行業比重55%,而規模化養殖是未來的趨勢,中小養殖戶退出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乳企間的并購案例之所以不多,是因為國內乳企間的并購不能夠產生互補效應。
乳業資深研究員宋亮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年蒙牛并購雅士利,是因為蒙牛缺乏奶粉業務板塊。而飛鶴乳業并購關山乳業也是為了拓展羊奶粉。如今,國內乳企已經是全產業鏈模式發展,企業間的并購如果不能產生互補性,那么并購后就會給企業帶來負擔,這也就造成了乳企間的并購重組速度放緩。
而縱觀我國大型乳業的頻繁“出海”并購行為可知,它們看中的不僅是海外的奶源,更重要的是技術。
數據顯示,自從2010年光明乳業收購新西蘭新萊特51%股權后,就拉開了國內乳企海外布局的序幕,伊利股份、蒙牛、貝因美、新希望、飛鶴乳業等相繼“出海”尋找合作伙伴,布局奶源、投資建設工廠以及研發中心。
在宋亮看來,國內企業紛紛出海的原因,主要是借鑒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作準備。
當越來越多的國內乳企將觸角伸向國外時,國內原奶企業也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
信息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