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振興奶業 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是關鍵

    2015/06/17

      日前,農業部發布的《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優化區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科技支撐。到2020年,我國奶類總產量達到4100萬噸以上。自年初發生“倒奶殺牛”事件后,農業部等相關部門先后出臺政策減少奶農的損失,倒奶情況已明顯好轉。據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在第六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15中國奶業展覽會上表示,到5月25日全國累計拒收生鮮乳16.8萬噸,不到17萬噸,占全國生鮮乳產量的0.44%。其中倒奶2.76萬噸,不到3萬噸。即便如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的奶業亟需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讓奶農、奶企和社會之間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

     

    現狀:奶農缺少話語權 奶企賠不起
      記者采訪了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的奶農發現,現在散戶少了,奶農大多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銷路有了保障,但是奶農仍受奶企的牽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市海奧奶牛專業合作社有800多頭奶牛,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飼養、統一銷售,每天產奶量在9萬噸左右,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但仍要看奶企的“臉色”。
      海奧奶牛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鄭克祥告訴記者:“冬季是旺季,奶量需求大,奶農的日子比較好過;到了夏天,市場上奶量過剩,奶企就會用很多理由拒收奶或者壓低奶價。”據記者了解,我國原料奶的檢測是由奶企負責,并沒有第三方檢測機構。當市場上奶量過剩時,奶企就會以指標不合格為由拒收奶,而奶農缺少話語權,只能聽任企業的擺布。“奶不能放,當天出的奶收不走只能倒掉。”鄭克祥告訴記者,在當地,大部分農戶已經沒有土地了,只能靠養牛為生,而牛奶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著奶農的收入。
      對于奶農的抱怨,內蒙古正鑲白旗草原雙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昌國表示很無奈:“企業拒收奶并不是主觀意愿,而是受整個大環境影響,市場需求下降時,如果按計劃收奶雖然保護了奶農的利益,奶企就要承擔損失。”周昌國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小型的奶企也面臨著虧損的狀況,到了夏天奶制品經常會出現滯銷。

     

    原因:進口奶盛行 奶制品需求低
      據記者采訪了解,乳制品進口數量增加,進口價格低廉是影響我國奶價的重要因素。據統計,2008年我國乳制品進口39.3萬噸,但2008年—2014年乳制品進口大幅上升,年均增長30.04%。中國乳制品進口來源地最多的是新西蘭、歐盟、美國、澳洲。這些地區牛奶價格明顯便宜,每公斤的價格新西蘭是2.68元、美國3.25元、歐盟3.05元,而中國10個主產區是4.05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南方很多冷飲廠就會選擇價格低的進口奶作為原材料。
      同時,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仍缺乏足夠信心。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乳制品總產量2651萬噸,同比下降了1.2%,奶業消費在下滑。高鴻認為,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對中國奶業造成的影響還在持續,特別是消費者仍然不相信、不信任國產乳制品,大量消費者在國外搶購奶粉就是很好的證明。
      周昌國在采訪中還提到,國內飼養奶牛的成本高也是奶農收入低的原因。“草飼料等都太高,以至于高成本低回報。”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認為,從長遠看是農戶+奶業的模式出現了問題。這種模式雖然解決了小農戶的銷路問題,也讓奶企節約了成本。但這種模式注定是溫飽階段的產銷模式,在度過溫飽階段之后,這種模式的先天劣勢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利益分配不公,經常出現農民與企業互坑。

     

    建議:形成利益聯結體 建立風險共擔機制
      從長遠看,奶農與奶企應該形成一個利益聯結體,當市場低迷時,共同承擔風險,而不是讓一方虧損。
      鄭風田認為,目前的小散養戶的出路只能有兩條:要么自己聯合起來,學習加工技術,通過加工成品來滿足本地市場;要么與企業聯合起來,成為奶企的股東,讓奶企統一管理。讓奶農、企業和社會之間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一旦出現供需關系失衡的情況,各方都會站出來共同承擔損失、化解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同情奶農,各方還應更多地探討如何通過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保障奶業健康發展。比如,需要政府與乳企在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為中小奶農提供扶持,通過企業“孵化”家庭牧場、豐富融資渠道、降低中小奶農的準入門檻、多方合作加大對專業奶農的培訓等方法,穩定養殖隊伍,逐步培養現代化專業奶農。
      鄭克祥呼吁國家應該根據市場情況制定相關的補貼政策,保護奶農的基本收入,讓奶農有錢可賺,保護奶業的發展。
      高鴻賓在第六屆中國奶業大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奶業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這是奶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基本路徑,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物質裝備、發展理念、經營方式、產業組織改造提升和推進,實現我國奶業從傳統的產業向現代化產業轉變,從過去傳統產業、低效產業向現代高效的新興產業轉變。這種轉變實際上是奶業一個脫胎換骨的革命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必然現象。出現倒奶、殺牛情況是整個奶業轉型升級必須經歷的陣痛。可喜的是,經過這幾年努力,我國的嬰幼兒奶粉有了明顯的改善,有了質的提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讓消費者恢復和提高信任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有一個耐心的過程,關鍵是需要我們拿出世界一流的產品,拿出民族的品牌,真正讓老百姓放心。

     

    信息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