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牧草產業現狀淺談
2015/07/03
牧草就是奶牛的肉,牛是大型反芻動物,生產上牛以牧草為主要飼料,可以占到日糧的80%—90%,特別是能夠大量利用粗纖維含量高的禾本科牧草,每頭高產奶牛年需要青綠牧草7000千克、干草1500千克、青貯牧草5500千克。用優質牧草飼喂奶牛,通常可以提供70%以上的營養,在奶牛生產中,干草的日糧飼喂量可以達到奶牛體重的2%—3%。奶牛和牧草天然就是一體,優質的牧草能給奶牛帶來高產量和
牧場的高效益。
紫花苜蓿
飼養奶牛牧草種類有很多,如黑麥草、雞腳草、蘇丹草、非洲狼尾草、狗尾草、狗牙根、紫花苜蓿、紅三葉、苕子、苦荬菜、聚合草、串葉松香草等。目前,在我國奶牛飼養界中,最常見的是紫花苜蓿、黑麥草、冰草等牧草中的精品。苜蓿作為優質牧草的“先鋒隊”,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重要的營養成分,為奶牛主要的食用牧草。而同時,搭配上好的黑麥草飼料,則能保障奶牛的豐富營養。奶牛牧草常以鮮草、干草和青貯等形式利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牧草產業在國家西部大開發、退耕還草、退牧還草等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國家政策、市場價格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產業發展起伏波動很大,尤其是受糧食補貼政策影響,牧草種植面積大幅下降。目前我國牧草產業正處于逐步恢復發展階段。
燕麥草
我國以大陸季風氣候為主,現在已基本形成東北、華北、西北一條苜蓿草產品加工優勢產業帶和青藏高原、南方禾草兩大生產加工優勢區。隨著牧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將在海河低平原、黃河沿岸、黃河三角洲、蘇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區的鹽堿地、灘涂地等區域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牧草生產。我國草產業迅速崛起,涌現出很多牧草種植和加工企業,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種子繁育、牧草種植、產品加工、貯運銷售等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但牧草產業總體規模較小,遠滿足不了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目前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草大約為400萬噸,產品類型包括草捆、草顆粒、草塊、草粉及裹包青貯。其中裹包青貯是近年來開發的新產品,是針對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以及北方干旱地區雨季的一種新的加工方法,目前在我國開始應用。商品草生產的重要省份為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四川和甘肅。商品草種類包括羊草、紫花苜蓿、青貯玉米、黑麥草及燕麥、高丹草等,其中以天然草原植被進行直接收獲加工的羊草占1/3,人工種植的優質苜蓿草產品占1/3,其余為青貯玉米及黑麥草。
苜蓿草捆
在畜牧業生產發達國家,牧草屬于作物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將紫花苜蓿列入戰略物資名錄,草產業已成為美國農業中的重要支柱產業,為發展健康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改良中低產田和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20世紀90年代末,在牧草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和國內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背景下,牧草產業才出現了短暫的興盛。
我國是世界第二草地大國,擁有天然草地3.9億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1.4%,是可耕地面積的4倍。但目前我國草地資源遠未達到合理、高效的利用與開發。國內天然牧草需求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規模化牧場與牧區搶草的勢頭越來越明顯。與草地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單位面積畜產品生產水平只相當于新西蘭的1/80,美國的1/20,澳大利亞的1/10,我國草地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秋收草捆
在苜蓿型奶業論壇上,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英俊談到:“中國牧草生產面臨著認識不足、定位不準、重視不夠;種養分離、草畜關聯度不夠;種草風險大,機械配套不足;土地資源制約等多重挑戰”。
2012年中央推行“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以3000畝為一個單元進行扶持,第一年推行50萬畝,這一年有130多家企業進入行業當中,這些企業部分具有生產經歷和生產經驗。2012年,全國牧草種子田總面積為178.6萬畝,2013年新增7500畝種子田。2014年,國家相關種子工程項目將進一步扶持牧草種子生產發展,我國牧草種子生產面積將保持增加,但是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主要原因是牧草種子產量低、種子生產效益低,導致牧草種子仍為制約牧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前,我國牧草產業還非常落后,生產規模小,市場機制還不健全,所生產的大部分豆科牧草產品質量較低,缺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2009年開始,我國苜蓿產業進入新的振興階段,目前發展現狀良好,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講,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百里不運草,千里不運糧”。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早期沒有能因地制宜地規模化發展牧場,導致現在我國奶牛規模牧場種養分離情況嚴重,這也無形中加大了運輸物流的成本。可以說“種養結合”模式是未來牧場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加快牧草產業向前發展是解決奶業困局的重要方法。
方草捆撿拾車
由于受到國內人口土地資源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國在未來仍需要進口國外牧草,特別是優質的牧草。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一系列的政策鼓勵發展振興苜蓿牧草產業,但是我國出產的牧草質量還達不到高產奶牛的需要。國內牛奶產量增速較快,國內牧草產業短期內無法滿足,這大大了刺激優質牧草進口需求。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1-12月中國進口苜蓿總計75.56萬噸,首次突破75萬噸大關,同比增70.89%。進口燕麥草總計4.28萬噸,與2012年進口1.75萬噸相比,2013年同比增144.29%。隨著進口燕麥草關稅將下調4%,2014年燕麥草進口量將大幅度增加。如果按正常飼喂比例計算,我國苜蓿進口達75萬噸,那么需要進口燕麥約20萬噸。
2014年國內牧草市場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優質牧草苜蓿和燕麥草進口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國內苜蓿和燕麥草生產量雖然也逐年在增加,但與目前大規模建設的牧場對牧草需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口數量增加是必然趨勢。
牧草打捆機
美國農業部最新估計,2014年美國總牧草種植量將會達到5830萬英畝。雖然此預測比2011年和2012年的5600萬英畝的種植量要高,但今年的種植量比過去10年的平均量6000多萬英畝要低。南達科塔他州大學經濟學家MatthewDiersen說:“看到這些數字我感到很驚訝,我們都以為今年的牧草種植會增加。如果按照這樣的預測,那么今年的牧草價格將會很敏感。”根據荷斯坦從中國海關獲得的數據顯示,2月中國進口燕麥草3638.91噸,平均到岸價339.44美元/噸,同比上升4.44%,環比下降0.68%。進口干草36847.37噸,干草平均到岸價362.51美元/噸,同比下降5.52%,跟上個月平均到岸價基本持平。進口苜蓿草3.32萬噸,同比增24.11%,環比下降49.64%,平均到岸價365.03美元/噸,同比下降4.90%,環比上升0.20%。
農業經濟研究員王明利認為,自2000年以來,世界草產品貿易量一路下滑,價格一路飆升,凸顯了世界范圍內草產品供求失衡的基本狀況。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草產品出口國,但草產品繼續大幅增加的潛力有限;日本是最大的草產品進口國,近年來對草產品的進口持續增加。多方面因素導致未來增加草產品的供給能力有限。一是近年來的能源危機加劇了對牧草的需求;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安全的關注,對草食性畜產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三是全球性的糧食安全問題持續存在,客觀上對牧草產業的發展造成現實擠壓。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基于對健康、安全的不斷追求,對草食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強勁增長,特別是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動物食品衛生安全事件,更加強了對天然安全的草食畜產品的偏愛。
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草畜一體化發展,國內對優質牧草的需求持續增加,同時我國畜牧業生產結構的繼續調整,節糧型草食畜牧業區域化的進一步發展,牧草產業將繼續向區域化、規模化推進。各大草業公司也發現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積極投資發展牧草產業。據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盧欣石介紹,當前商品草企業像雨后春筍,到處萌生。
我國商品草企業已有233家(不包括“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所扶持的企業),生產能力達213萬噸。”相信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牧草產業將出現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
信息來源:上海奶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