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牛奶史從古到今的變遷
2015/07/15
咱們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僅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而言,也可以追溯到早在商周時期就活躍在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西漢時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曾記載“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這被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我國關于飲奶的最早記載。
漢族喝牛奶的歷史要稍短。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今天山東及其周邊地區人民飼養奶牛、擠奶和制作乳酪、酸奶等乳制品的方法。到唐代,皇族貴胄已經開始以喝牛奶為時尚。宋代禁止民間宰牛,奶牛養殖業隨之加快。南宋時牛奶曾廣泛進入臨安周邊城市富裕市民的生活。著名詩人陸游、楊萬里,都是熱衷于牛奶的“吃貨”,還留下了許多吟誦牛奶的詩篇。
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牛奶離絕大多數國人的日常生活仍然很遙遠。
改革開放之后,現代奶業才開始在我國全面興起。作為新興奶業國家,我國在奶牛養殖和牛奶生產加工領域的后發優勢十分明顯,發展速度驚人。2014年,我國全國牛奶總產量達3725萬噸,位居世界第三,相比1978年增長近40倍。但是,我國年人均牛奶及奶制品消費量只有30公斤左右,不僅遠遠落后于歐美,而且大大低于世界平均的107公斤,未來潛力非常巨大。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更是歷史空前。有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對國產奶業的監管和扶持力度大大加強,這為本土優質品牌的崛起創造了良好環境。而相比從國外漂洋過海運到中國、上架最快也在生產日期三個月之后的進口牛奶,國產牛奶在“純、真、新、鮮”方面優勢十足,為中國奶業發展開辟了全新思路。
信息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