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信心 乳業市場前景可期
2015/07/22近些年來,生產過剩、進口沖擊、信任危機等依然是阻礙中國乳品行業發展的大問題。
行業發展仍面多重挑戰
“中國乳業只有往前,沒有退路,面臨的問題很多,但要抓住一個要害問題,就是發展方式的問題,要由過去主要靠投資拉動,向由消費拉動產業發展的階段升級。乳業消費市場的不健全,消費水平的徘徊,是我們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奶業的發展除了乳品企業加工的投資、生產工廠的投資之外,更要向消費市場建設投資,加強完善消費體系,只有這樣中國的奶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山東省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道出了自己對于國內乳業發展的擔憂。
正如張志民所言,目前我國乳業市場并不是十分樂觀。早在2015年元旦,我國的乳品市場就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蕭條的時期。據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份開始,生鮮乳價格連續10個月下跌。根據農業部對482個生奶固定觀測點在去年9月份的價格調查顯示奶價已從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而實際上去年年底最后兩三個月的奶價一直呈急速下跌趨勢,青海、山東的散養戶奶價甚至跌至到了1.6元/公斤。
是奶源過剩還是消費者信任度不夠?乳業資深研究員宋亮在接受采訪時分析,國內奶價在今年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首當其沖的是國際奶價的持續下跌,國內又加大進口乳粉數量。乳企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低價的進口粉,這就導致了國內鮮奶價格下跌,企業拒收鮮奶的現象不斷發生。
國都證券分析師趙博對于宋亮的觀點比較認同。他認為,今年國內市場消費增長幅度趕不上國際奶粉進口和國內奶業增產的幅度,也就導致了國內鮮奶收購價格大幅下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長期原因就是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無論是規模、成本,還是產業鏈接度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雖然我國各級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包括補貼、保險、開拓市場等支持和幫助奶牛養殖戶渡過難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奶價下跌對奶農造成的沖擊,但我國乳業還是沒有擺脫規模小、成本高、國際競爭力相對弱的狀況,這是事實。
重塑消費者信心是關鍵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帶給中國奶業的影響持續至今,雖然中國奶業發展水平對比2008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仍存質疑。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振興中國奶業,那么重塑消費者信心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王丁棉表示,目前整個行業最大的焦點、最大的問題不是生產上的問題,而是消費者的信心問題。什么時候消費者對中國乳品行業的信心回來了,中國乳品行業才有發展希望。“三聚氰氨事件后,當時大家做好了很壞的打算,預計需要3年時間來平息。但7年過去了,陰影還沒有散去,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還是不能完全信任。他們不相信我們的奶源。而現在全國的奶源都沒有問題,為什么消費者不放心,這就是一個問題。”王丁棉說。同時,他表示從2008年到現在,所有的企業,包括業內人,包括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圍繞恢復消費者的信心,而這個問題還得好幾年才能解決。
其實,在中國奶源的管理方面,從政府到企業,都在努力的去做。據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表示,現在農業部每年都做全國生鮮乳監測計劃,而監測結果顯示,三聚氰氨等違禁添加物符合管理限量值規定線,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持續向好。
現在奶業面臨的問題總體來看,首先是散養比重還是比較大,養殖百頭奶牛以上的占到45%,將近一半以上的還是百頭以下小規模養殖。其次是奶業生產成本高,而且奶業生產成本仍然處于上升通道。目前我們國家生鮮乳的全國平均價格是在3.4元,世界平均價格是1.89元。從生產關系來看,我國奶業生產模式不適應奶業發展的要求,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連接機制沒有理順,市場引導方面有效的手段比較缺乏。從外部環境來看,國際市場的進口壓力對國內產業的影響較大。資料顯示2014年進口乳制品是193.4萬噸,這個進口量折合生鮮乳占到國內產量的1/3。中澳自貿區協議的簽訂和歐盟取消牛奶生產配額,這些都會加劇進口的壓力。
我國奶制品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問題很多,但是沒有人會質疑中國奶業未來發展的前景。宋亮表示,我國人均飲奶量還不到發達國家的1/4。未來是要趕上世界平均水平,提升人均飲奶量,所以中國乳制品市場需求仍然有一個比較長的快速增長期。常溫奶擁有保質期長、配送半徑遠、容易運輸等優勢,能夠實現快速發展,且安全性高。
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也認為中國奶業的未來十分光明,她說:“在機遇方面,首先,中國擁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的市場潛力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人均乳制品消費量比較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發展中國家的1/2,所以我們的空間很大;第二,國家一直重視奶業發展,國家各個部門都在想辦法出政策,今年的‘1號文件’明確了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要圍繞現代農業,盡快發展草牧業;第三,科技進步為奶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第四,社會資本為奶業發展增添了后勁。”
目前,面向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構調整將繼續成為主要奶粉品牌發展的重要手段。很多知名乳企都加大了對產品的技術投入,這樣可以明顯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有業內人士表示,繼續加大對三、四級市場的滲透也將是未來奶業發展的一條大路。中國乳品目前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三、四級市場的乳品消費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的液態奶消費難度很大,但是對奶粉的消費潛力卻與一線城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眾多乳企缺乏的是適應三、四級市場的產品、價格體系以及營銷策略。中國奶粉市場未來在鄉鎮市場一定大有可為。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發展前景廣闊的同時,依然需要很多業內人士為之努力。在王丁棉看來,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國市場,這已構成了洋牛奶與國產奶之間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直接威脅到我國的奶牛養殖業。“建議乳業實行生鮮奶源收購、使用、登記、備案、公告制度和根據收購使用數量配置免稅(如自貿協定零關稅配額指標部分)或實施減稅進口奶粉指標獎勵制度,以此鼓勵企業更多地使用國產生鮮奶源,從而拉動促進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他建議。
宋亮則表示,希望政府出手,建立臨時儲備基粉的機制,并成立相關基金對奶農進行扶持,對噴粉企業進行資金的支持。而只要企業不再拒收鮮奶,殺牛倒奶事件就會減少。另外,政府對進口奶方面也應該通過技術壁壘來減緩進口的數量。
信息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