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我國原料奶生產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2015/09/16
    (一)原料奶的生產現狀
      近年來我國乳業發展明顯加快,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原料奶生產國。2014年全國原奶產量達3 725萬t,同比增長5.5%。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的數據顯示, 2014年規模牧場奶牛存欄達1 497.9萬頭,比2013年增加4%。盡管小規模養殖戶紛紛推出奶牛養殖業,但規模牧場擴增帶來的原奶增量抵消了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導致的原奶減量。
      我國奶業在目前發展中,仍存在著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外在表現為奶價不斷波動,“奶荒”與“倒奶”現象交替發生。事實上,2014年底到春節前這一段時間,國內再次發生“倒奶”事件,國內乳業又再次陷入反復輪回的“惡性循環”中。然而就在狀況不斷凸顯的現狀下,有些企業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仍繼續收購原料奶,賣不出去的噴粉入庫,導致大量庫存積壓。

    (二)數據說明
      研究原料乳的生產現狀,不僅要研究價格本身,還要對其系統中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剖析,分析各個因素對原料奶生產的影響,但原料乳市場的運行現實表明各因素又是相互制約、錯綜復雜的。因此,本文在分析原料乳生產情況隨時間變化的基礎上,從市場供求關系角度入手,分析影響原料乳生產的原料乳收購價格、單產、存欄、生產成本等供給因素和企業加工能力、居民收入水平、乳制品消費量等需求方面因素。
      本文需說明的是:
      (1)本文的規模標準依據《全國農產品成本資料匯編》的劃分標準,散戶的飼養規模為0~10頭,小規模為11~50頭,中規模為51~500頭,大規模為500頭以上。
      (2)生產成本包括每頭牛物質服務費和每頭牛人工成本,其中物質服務費由直接服務費和間接服務費組成。
      (3)居民收入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收入范圍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并不包括生產者收入和加工企業收入。

    (三)供給因素變動對原料奶生產狀況影響的分析
      3.1 原料奶收購價格
      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0 774個登記在冊的生鮮乳收購站周價檢測數據可知,奶價從2010年1月的2.67元/kg,快速上升到2011年3月的3.20元/kg。在2013年6月以前奶價相對穩定,波動不明顯,但在此之后奶價一路飆升,2014年2月奶價升至4.28元/kg,同比增長33.75%。隨后奶價一路陡降,2015年2月跌至3.43元/kg,同比降低19.86%。環比波動中,總體波動幅度不大,但從2013年5月開始原料奶收購的環比波動幅度增大,最高時為2013年9月的環比增長6.85%。之后從2014年2月開始連續14個月環比降低,減幅最高時為2014年12月的6.88%。原料奶收購價格的波動直接的影響了原料奶的生產。
      2013年1月,正值奶源相對緊缺,乳制品加工企業競相抬高收購價格爭奪奶源,致使奶價持續上漲至2014年2月的4.28元/kg。由于養殖戶習慣性重視短期收益,當近期價格出現升高趨勢時,養殖主體更容易對未來原料奶收購價格看漲,從而盲目擴大養殖規模。隨著原料奶產量的增加,市場上原料奶的供給大于需求,此時乳制品企業就會提高收購條件,壓低收購價格,致使原料奶價格持續下降,養殖主體對短期奶價看跌,于是開始“殺牛倒奶”,減小養殖規模甚至退出生產。
     
      3.2 奶牛存欄數、奶牛平均單產
      在2009—2012年,我國奶牛存欄數和牛奶產量呈不斷上升態勢。由于2011年較高的奶價和良好的經濟效益,農戶養殖積極性增加,在2012年時存欄增加至1 493.9萬頭,同比增長3.73%,原料奶產量也增加至3 743.6萬t。2013年隨著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的上漲,養殖成本上升,使得部分養殖主體退出養殖環節,原料奶總產量下降。2014年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持續涌入奶業,奶牛進口數量不斷增加,各地疫情控制良好,使存欄量增加,從而原料奶的產量又得以回升。在規模牧場奶牛存欄(100頭以上)占全國存欄比例45%的現狀下,規模牧場原料奶產量的增加沖減了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帶來的減產。
      2010年奶牛存欄比2009年增加12.68%,但是牛奶產量(存欄數*單產水平)只增長了1.55%。由此可見,奶牛的單產水平下降。相對于奶牛存欄,單產水平的高低比存欄數對原料奶的生產影響更為顯著。2009年原料奶的單產為4.8 t/頭,除2010年有所降低外,2011年開始逐年增加,并保持在5.5 t/頭左右,而在以色列地區奶牛單產最高可達10.34 t/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原料奶的單產水平相對比較低,因此,提高單產水平是增加原料奶產量的有效途徑,也是養殖戶的增收的重要手段。
     
      3.3 生產成本
      在奶牛養殖業中,飼料成本占其生產成本的55%~65%,因此,飼料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到奶牛養殖的成本,進而影響養殖戶利潤。玉米作為奶牛精飼料的最主要成分,從2009年1月的平均1.55元/kg連續上漲到2010年1月的1.89元/kg,漲幅達到21.94%,就僅玉米的漲價而言,他使農戶的養殖成本增加了496.40元/頭。同時,豆粕(豆餅)作為奶牛飼料的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由2009年1月的3.82元/kg,上升至2010年1月的3.85元/kg。就僅豆粕漲價而言,農戶的養殖成本增加了8.76元/頭。這兩項因素的變動導致農戶的收入減少了505.16元/頭。
      原料乳生產是生產資料投入和生鮮乳產出的過程,奶牛養殖的生產成本,從構成上可以分為物質服務費用和用工作價。其中,物質服務費占到生產成本的80%以上,并且規模越大,物質服務費所占的比例越高。總體上,無論是哪種養殖規模,其物質與服務費、人工成本從2009年以后都在逐年增加,2013年達到最高值。除了2010年小規模的成本利潤率最高外,從2009—2013年,奶牛養殖的成本利潤率與其養殖規模呈負相關關系,養殖規模越大,成本利潤率越低。但是規模越大,越注重對生產效率的要求,其較強的與技術、資金、資源結合的能力,更有利于實現原料奶生產的優質優價。
     
    (四)從需求方面對原料奶生產狀況影響的分析
      4.1 企業加工能力
      在國際奶價下降的大背景下,散戶、小規模奶牛養殖企業受自身能力的約束,技術的缺乏、人力的投入、飼草料的投入與原料奶的產出入不敷出,因此出現奶農“倒奶殺牛”的事件時有發生。中大型奶牛養殖企業雖有實力去維持運營,但與外國的牧場養殖規模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且配套技術、設施不健全導致其生產成本遠高于國外。同時技術不高,平均單產水平較低,原料奶制品的質量標準遠低于國外。因此只有多吸收引進國外規模化、標準化的規模養殖技術,建立標準化農場統一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企業加工能力,降低原料奶生產成本。
     
      4.2 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不僅決定著消費者購買能力,同時也影響著生產者的行為。與生活必需品相比,乳制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價格彈性。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乳制品的屬性開始從奢侈品向日常消費品轉變。乳制品消費重點集中于城市,而農村消費者對乳制品的營養認知程度相對較差,加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致使乳制品在日常的飲食中出現率較低。2009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為17 174.7元,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11.26%,2011年增長幅度為14.13%,此后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速減為13.63%,即我國的城鎮居民收入在不斷的升高。我國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也由2009年的5 153.17元增長至2012年的7 916.58元,平均增長幅度為17.88%。
      當乳制品為正常品時,其收入價格彈性為正,即隨著消費者近年來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乳制品需求量就會增加,在乳制品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曲線右移推動乳制品的價格上升。因此,在市場傳導機制下,乳品加工企業會增加乳制品生產,增加對原料奶的需求,從而推動原料奶的生產。原料奶的供給增加,乳制品屬性轉為必需品時,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者需求不會大量增加,過量的供給最終導致乳制品價格的下降,原料乳價格的呈現小幅度下降趨勢。
     
      4.3 乳制品消費量
      我國大中城市人均乳制品購買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自2009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鮮奶消費量已從17kg下降到 14 kg左右,城鎮居民的乳制品消費支出占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由4.38%降到了目前的4.2%左右;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的人均乳制品消費量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速十分緩慢,目前人均消費只有7.6 kg左右。
      2014 年全國液態奶產量2 400.12萬t,下降0.91%;全國干乳制品產量251.70萬t,下降4.17%。從產量來看,2014年干乳制品產量實際上下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從這2組數據的走勢不難看出,國內乳品消費市場已經進入了增速放緩的平臺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接連不斷的乳制品安全負面報道的影響,消費者信心還未得到完全恢復;另一方面是乳制品零售價格居高不下,市場奶類商品價格上漲導致需求下降,在 2013—2014 年期間“奶荒”的影響下,乳品企業基本不再生產利潤微薄的袋裝純奶,加大了高端液態奶的生產比例。加上乳制品的大量進口,嚴重擠占了國內奶業市場消費份額,較大程度沖擊了國內乳、制品的銷售,造成國內生鮮乳“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原料奶的價格持續下滑。

    (五)我國原料奶生產的幾點建議
      5.1 建設飼草料基地,促進生產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資源的分配不均,以及近幾年玉米等播種面積減少,總產下降,導致玉米、豆粕等價格起伏不定,以致一些小規模養殖的成本無法估計,再加上原料奶價格的下跌,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養殖場戶應擺脫落后管理模式,加快向牧場轉型的步伐,建設飼草料基地同時引導廣大飼養奶牛場(戶)種植青貯玉米、苜蓿草、大麥等奶牛專用作物,調整種植業結構,從而大力推進種養結合模式,促進奶業可持續發展。
     
      5.2.改良奶牛品種,提升奶牛單產水平
      從奶牛單產和平均售價比較而言,規模化對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原料奶質量方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奶牛疾病防控、衛生環境上都優于散養和小規模奶牛養殖。改良奶牛品種不僅僅要引進優質奶牛,更要應適時淘汰低產、病殘奶牛,同時保護好現有優質高產奶牛,保持生產發展后勁。
     
      5.3 突出重點,保護優質奶源基礎
      雖然我國已經設立了一些標準化養殖場,在當前供求關系下,未來奶業將呈現“質量比拼”的激烈態勢,落后的生產基地和劣質的奶終將被淘汰。因此乳企要確保對奶牛規模養殖場、生產乳粉用奶牛場、奶牛小區轉型規模場等優質奶源基地的生鮮乳收購,保護奶業發展基礎,對其結構性的生鮮乳自然增量不得限收、拒收。應該依靠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出更多的優質奶,確立產銷一體化模式,增加奶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5.4 提高產品質量要求,健全相關部門監管體制
      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對乳企的監管或督促其加強自檢,乳企應在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繼續創新,提高對原料質量的控制,以提高產品質量,相應提高我國乳制品的質量等級數據;同時要嚴格執行監管處罰制度,必須淘汰劣質品;除此之外,需充分考慮我國大眾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愿,要逐步樹立國人對國產奶質量安全的信心。

    信息來源:中國畜牧雜志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