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喝奶的?
2015/10/14乳類是哺乳動物哺育后代的特殊產物,雖然營養豐富,但所有哺乳動物成年后都會漸漸喪失消化乳類的能力,這其中當然也應該包括人類。但實際上,現代人類卻成為唯一在成年后仍然喝奶的哺乳動物。究竟發生了什么,才讓牛奶成為現代最普及的飲料之一?
3萬年前法國維勒壁畫中的奶牛——當年我跟猛犸談笑風生
故事要從新石器時代說起。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為了獲得穩定的肉類來源,開始馴服牛作為家畜,同時,牛奶作為畜牧業的副產品也開始成為食物來源。不過那時候能夠消化乳糖還只是少數人的超能力,確切說,是小部分人由于基因突變從而獲得了能夠消化乳糖的乳糖酶。能夠消化牛奶意味著有更廣的食物來源,這在進化上成為一項優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優勢越來越多的人身體中普及,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一座神廟中的壁畫上首次出現了人類直接飲用牛奶的歷史記錄,同時期的古埃及人也開始使用牛奶作為給神的祭品。而在《圣經》中,上帝許給以色列人的富饒土地迦南則被形容為“流著奶與蜜之地”。由此可見,這時至少在中東地區,牛奶已經成為比較高比格的飲料了。
摩西告誡子孫一定要聽耶和華的話,一定要一直走到那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
但在同時期的歐洲,依然只有少數人才能飲用牛奶。這是為什么呢?牛奶營養豐富,因此也成為細菌的良好培養基。由于沒有成熟的消毒和保存技術,牛奶很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變質。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如果誤食了變質牛奶很容易導致死亡。因此在中世紀,牛奶和奶酪這種“危險的食品”主要是窮人在食用,經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認為是貧困的標志。
日常喝牛奶的不多,并不代表牛奶沒用。馬可·波羅曾在他那本著名的游記中記載,公元十三世紀的蒙古軍隊曾將牛奶干燥后制成粉末狀儲存于水囊中。行軍途中如果餓了,就將水加到皮囊中與粉末混合搖晃,馬上可以得到“沖調奶”充饑。這是不是很像現代的奶粉?當然也只有蒙古皇室少數親兵在執行特殊任務時才有資格享受這一高級軍糧。

十五世紀的西方航海家為了在長期旅途中給水手補充牛奶保證營養,使用了一種更簡單粗暴的辦法:帶著奶牛上船。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駛向美洲大陸時船內就帶有奶牛。既能補充牛奶,也能在必要時補充肉食。而當歐洲移民開始大批移居美洲時,甚至還有法律規定,每艘駛往新大陸的船都要每5名乘客配備一頭奶牛。

大約在1820年左右,牛奶在歐洲開始慢慢流行。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隨著經濟的增長,普通市民也有經濟條件去選擇商品化牛奶。二是因為工業化使更多婦女參加工作,嬰兒接受母乳喂養的時間減少,增大了人們對牛奶的需求。
但這時牛奶的食品安全問題尚未解決,這極大的限制了牛奶在更大范圍內的普及。因此如何讓城市居民喝到安全衛生的牛奶越來越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1856年,美國人吉爾·博登發現高溫煮沸可以殺死牛奶中的細菌,加糖可以抑制細菌的繁殖。于是他采用減壓蒸餾方法將牛奶濃縮至原體積的1/3,并加入大量的糖,制成了最早的煉乳。1858年,他在美國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煉乳工廠,并給南北戰爭中的軍隊供給煉乳給補充士兵營養,狠發了一筆戰爭財。1871年,法國人路易·巴斯德發明了至今仍被廣為使用的巴氏消毒法:將牛奶加熱至72~75攝氏度,可以既殺死其中的有害細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味道。
你們喝奶都要感謝我!——路易·巴斯德
19世紀末期,肉類消費需求量的提高也間接帶動了乳業的發展,火車的出現使得運送液態奶更為便捷。進入20世紀,冰箱的普及使得奶類的保存更便利。生產,運輸,儲藏三者問題都得以解決,牛奶市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飲用牛奶也成為美國和歐洲居民的日常習慣。加之這個時期出現了營銷學,牛奶的營養價值更被放大宣傳,自此才開創了今天如此繁榮的全球乳業市場局面。
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只是人類從開始喝牛奶到普及喝牛奶,至少花了一萬年。
文章來源:乳業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