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對美國奶牛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和事
2015/10/21過去20年的美國奶業,有17項科學技術進步和事件或多或少也對我國奶牛養殖業產生過一定影響,如選用基因組驗證公牛、嘗試并推廣同期排卵技術、普及超聲波診斷技術、逐步重視奶牛福利、嘗試圍產期使用鎮痛藥、積極推廣對初生犢牛強行灌服足量高質量潔凈初乳、引進先進奶牛舍建造理念、嘗試規范獸醫用藥、關注原奶質量、應用奶牛信息技術、嘗試應用實驗室早期妊娠診斷技術及早揭發空懷母牛、改善圍產期飼養管理,以及采用分子生物學手段診斷疑難疾病等等。
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2004年首幅牛類動物全基因組圖譜向全球公布
該項重大科學技術廣泛應用和首幅牛類動物全基因組圖譜完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目前奶牛群體遺傳改良實踐正由選用傳統后裔測定驗證公牛(注重TPI值;需等待后裔測定成績,一般5-6年)向采用基因組測定驗證公牛(注重GTPI值;不需等待后裔測定成績,一般僅1年左右)轉變,就是最鮮明的例證。此外,Y染色體部分片段缺失(前述文章業已介紹過)降低奶牛群體繁殖率、致死基因造成胚胎早期死亡、牛白細胞粘附力缺乏癥(BLAD)、脊椎畸形綜合癥(CV)等等,均可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予以準確診斷。還有,某些難以培養或難以確定血清型的病源微生物,如支原體和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等等,也可藉助該項技術(如多聚酶鏈反應,即PCR)予以快速準確診斷。
二、1995年首次成功開發出同期排卵技術
同期排卵技術有許多版本,但其核心框架程序都是:注射釋放激素+注射前列腺素+注射釋放激素+定時配種。就規模化奶牛場群體繁殖管理而言,如不應用該項技術,那毫無懸念會致群體整體繁殖效率下降。美國奶牛場普遍應用該項技術,鮮見不用者,獲得很大收益。我國現代牧業擁有成母牛超過8萬頭,正是依賴同期排卵技術,使其16個運營奶牛場群體21日妊娠率高達25-32.5%之間。
三、奶牛疼痛評價和鎮痛技術
既往20年,緣于動物福利保護組織的竭力推動和不懈努力,美國奶牛獸醫臨床學界開始關注奶牛疼痛的客觀評價方法和各種有效鎮痛手段。曾嘗試應用測溫術、壓力痛覺計、心速計、壓力墊和測定血漿神經肽水平等一系列方法來客觀評估奶牛疼痛程度及對其生理機能的影響。同時,采用新型非固醇類抗炎解熱鎮痛藥物如美洛昔康(Meloxicam;商品名為美達佳;1次注射藥效可至少持續3日)、氟尼辛葡甲胺和卡洛芬(Carprofen)等來緩解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奶牛疼痛,收到較好成效。尤其在執行產后監護流程操作時,如能整合鎮痛技術,那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2003年12月23日確診首例瘋牛病
約10年前的2003年12月23日,美國確診首例瘋牛病,這一事件震動美國朝野。而在2001年,英國曾爆發涉及2000病例的口蹄疫,結果導致英國當局下令屠宰了約1千萬頭牛羊。這兩次嚴重事件確實警醒了當時尚處高枕無憂的美國最高獸醫管理部門和在第一線工作的臨床獸醫師,因而舉國上下及時緊急動員,克服麻痹情緒,嚴格生物安全警戒措施,堅決杜絕爆發任何大規模流行病的可能性。美國是在上世紀的1929年撲滅口蹄疫的,距今已84年。這10年的努力,使其依然未遭受到口蹄疫的威脅。繼撲滅口蹄疫成功之后,美國又于上世紀的1934年發動對布病進行撲滅。當時全美牛群布病感染率高達11.5%,經近80年努力,特別是近10年加速撲滅行動,現除黃石公園野生動物個別麋鹿和野牛外,美國全境已撲滅布病。
五、超聲波技術應用
便攜式超聲波診斷儀已成為奶牛臨床獸醫師的必要裝備之一,其不僅能做妊娠診斷,還能判斷胎兒性別、胎齡、繁殖系統病理異常、跛行病理變化、以及肺組織和乳腺組織器質性損害。超聲波技術應用的最大貢獻之一是清晰揭示了牛類動物發情周期雙卵泡波(或更多)的消長規律,這直接催生了同期排卵技術的問世。
六、1994年批準使用人工合成生長激素
人工合成生長激素應用在奶牛養殖業,不僅提高了奶產量,還使奶牛飼養管理發生了伴隨應用人工合成生長激素相對應的變化。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強烈抵制購買應用人工合成生長激素生產的牛奶。這進一步引發了對市售牛奶如何標示的爭論,同時消費者亦更重視原奶生產過程、原奶質量控制和原奶食品安全。
七、新疫苗開發和使用
得益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用于奶牛群體防疫的各種分子疫苗先后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并獲得巨大成功;如牛病毒性腹瀉病毒II型疫苗、鼻腔接種疫苗、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核心抗原疫苗、梭狀桿菌疫苗和保護胎犢疫苗等等的先后問世,均使奶牛臨床獸醫師較20年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向奶牛群提供不同行之有效的免疫方案。
八、設計和改進牛舍設施
20年前,奶牛臨床獸醫師極少關心奶牛舍建造設計和內部設施布局及安置。如今,為提高奶牛舒適度和勞動效率,奶牛臨床獸醫師必須與農業機械工程師、奶牛舍建筑師、奶牛畜牧師、奶牛福利專家等并肩作戰,協調一致并創造性地設計和改進奶牛舍建造和內部設施布局及安置。現在流行的低屋面橫向通風大跨度奶牛舍、正壓通風犢牛舍、主擠奶廳和特殊擠奶廳、特殊處理區、雙向通道、整體自動集納自動刮板清糞系統、整體自動集納水沖清糞系統、拼裝式產欄、自鎖撞門保定、頸枷牛舍或頸軌牛舍、沙臥床或水臥床或厚橡膠+墊料臥床、液壓自動翻轉式修蹄系統、無損傷頸枷系統等等,均是這方面鮮明的例證。
九、奶牛福利
由自由放牧方式轉為集約規模化舍內飼養,無疑是對奶牛福利的巨大挑戰,歐盟要求所有奶牛養殖者每年必須讓奶牛在牛舍外自由放牧60天,就是為了緩沖集約規模化舍內飼養對奶牛福利的負面影響。過去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奶牛福利已成為美國奶牛生產醫學的中心議題,動物福利學會的成立就是這種努力的標志,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奶牛福利專家,由這些專家制定的奶牛福利評定標準、奶牛處理程序標準和奶牛運輸標準等均已被美國廣大奶牛臨床獸醫師接受并逐步推行。
十、奶牛免疫學
過去20年奶牛免疫學的重大進展主要反映在犢牛方面,如母源性抗體的生成和轉運、被動免疫的建立或失敗、如何確定被動免疫是否建立等等。此外,亦更深刻地理解了犢牛細胞免疫生理功能的某些特點,以及犢牛自主免疫系統如何發育和成熟。正是未將犢牛免疫學這些進展束之高閣,而是及時應用于生產實際,所以極大改進了初生犢牛存活率,并且對哺乳犢牛進行免疫注射的時間也大大提前(即使存在母源性抗體干擾)。
十一、奶牛信息技術
牛群資料數字化管理和遠程實時監控、牛群發情遠程實時監控、全混日糧制作和投放遠程實時監控、牛群健康遠程實時監控、奶牛遠程醫學、奶牛數字化尸檢報告等等,無疑都是信息化技術對奶牛生產醫學的巨大推進。
十二、奶牛營養學
奶牛營養學過去20年的進展主要體現在理解能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對奶牛健康和生產性能的重要影響。另外,對干奶期奶牛營養需要的進一步透徹理解,也促進了圍產期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所有這些,對保證奶牛群體高產性能、維持群體健康和提高繁殖效率均發揮了巨大作用。
十三、各種疾病診斷技術
過去20年各種疾病診斷技術對奶牛生產醫學產生重大影響的首推免疫組化技術(IHC)、多聚酶鏈反應技術(PCR)、實時多聚酶鏈反應技術(Real Time PCR)和復合多聚酶鏈反應技術(Multiplex PCR)。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診斷疾病的準確性,也顯著改進了診斷疾病的時效性。
十四、妊娠診斷技術
美國奶牛臨床獸醫師的手臂一般被贊譽為“金手臂”,這是因為這些臨床獸醫師大凡從業25-30年后,其做奶牛妊娠診斷的次數都會超過1百萬頭次。過去20年,奶牛妊娠診斷技術已由原先單純裸手直腸檢查(憑感覺)發展到應用超聲波診斷技術(以直腸檢查基本技術為基礎,憑視覺),再推進到采取血樣(測定妊娠相關糖蛋白,即PAGs)或乳樣(測定孕酮水平)做實驗室妊娠診斷。在奶牛配種后28日采取血樣測定PAGs,空懷牛的準確率高于99.5%,這幾乎可以完全取代美國奶牛臨床獸醫師的“金手臂”,并顯著提高群體繁殖效率。
十五、原奶質量控制
其目的實際涉及到食品安全生產。在美國,如向原奶添加水,將會獲有期徒刑6年;如果細菌數每毫升超過10萬或有藥殘,將被拒收。目前,美國絕大多數奶牛場原奶每毫升細菌數低于1萬,體細胞數少于15萬;全國全部奶牛場原奶均無藥殘。取得如此成績,自然飽漬全體美國奶牛臨床獸醫師和奶牛場場主的汗水。如何確保原奶質量獲得有效控制?常需在以下節點予以特別管控:
1. 常規獸藥種類、數量和用藥量。
2. 給藥途徑和注射部位。
3. 擠奶操作流程。
4. 牛體衛生。
5. 擠奶設備功能。
6. 原位清洗。
7. 冷排功能。
8. 儲罐功能與清洗。
十六、寄生蟲抵抗力的發現見和確定
在全球范圍內,業已發見牛類動物寄生蟲對驅蟲藥具有抵抗力,這極大促進了美國奶牛臨床獸醫師重新思考和改進奶牛寄生蟲防治管理手段,藉以避免或降低寄生蟲抵抗力。這些手段包括采用寄生蟲藥敏(指驅蟲藥)實驗、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驅蟲藥、研發新型奶牛寄生蟲驅蟲藥和改變傳統防治管理程序等等。
十七、規范獸藥使用
美國奶牛生產醫學嚴格規范獸藥在奶牛場的使用。
文章來源:Hes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