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加拿大奶業發展狀況及特點

    2015/10/29

      為學習借鑒先進國家奶產業組織管理經驗,進一步研究推進農墾奶產業健康發展的思路和辦法,農業部農墾局組織部分墾區、奶業企業、科研單位的管理人員共12 人,于2015年9月13~25 日在加拿大進行了為期2 周的奶產業合作組織運行管理培訓,并形成了有關加拿大奶業狀況及特點、奶業組織管理與服務、奶源質量安全管理、我國奶業發展需重點推進的工作等考察報告。

    加拿大奶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加拿大國土面積998 萬平方公里,人口3567萬人,乳制品產業是加拿大僅次于谷物、肉類的第三大產業。

      2014年全國奶牛基礎母牛存欄140.3 萬頭,其中成母牛95.91 萬頭,青年母牛44.62 萬頭,奶牛平均產奶量9 893 千克(305 天泌乳量),平均乳脂率3.92%,乳蛋白率3.22%。有11 962 個奶牛場,從業人員2.2 萬人;82%的奶牛場分布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13%位于西部省份,還有5%在大西洋省份,平均飼養規模為80 頭泌乳母牛。2014年牛奶總產量為744 萬噸(78.3 億升),其中有機奶產量9.2 萬噸;全國牛奶生產收入60 億加元,占加拿大農場現金收入的11%。年人均乳制品消費量105 千克。加拿大奶牛品種主要為荷斯坦牛,占奶牛群的93%,其它還有愛爾夏牛、娟珊牛、更賽牛、瑞士褐牛、加拿大牛、乳用短角牛。
      加拿大奶牛生產環節在過去的20 年中呈牛存欄數不斷下降,總產奶量維持穩定,單產逐年提高的狀態。泌乳牛數量從1993年的122 萬頭減少到2013年的95.9 萬頭,減少了22%;奶牛場數量從26 199 家減少到12 219 家,減少了53%;每個奶牛場的平均泌乳牛數量則從47 頭增加到78 頭,增長了66%;奶牛年單產從6 133 千克提高到9 780 千克,增長了59%;同期乳成分產量指標也一直維持正增長,總產量保持在700 萬噸左右。目前奶牛養殖結構仍以拴系式飼養模式為主,占72%,23%為散欄式飼養,另有5%采用機器人自動擠奶,可緩解人力短缺,被農場主認可。散欄式和機器人擠奶2 種模式在新建牛舍中比例較高,將成為今后的發展模式。

      加拿大全國共有444 個乳制品加工廠,從業人員2.24 萬人,15%的加工廠屬于加拿大3 家最大的加工企業(帕爾瑪拉、 薩普圖和阿格羅普)所有,這3 家企業加工全國80%的牛奶。用于生產液態奶(飲用奶和奶油)的原料奶占牛奶總產量的39%, 用于加工乳制品(黃油、 干酪、酸奶、冰淇淋等) 的原料奶占牛奶總產量的61%。
      加拿大奶業是一個受到高度保護的產業,通過實行嚴格的配額管理制度控制生產,通過對配額外進口乳制品征收200%~300%的關稅控制進口,通過控制價格確保奶農的收益,從而確保奶業市場的穩定。

     

    加拿大奶牛養殖業的主要特點
      加拿大奶業產業成熟、生產先進、市場穩定,奶農利益得到充分保護,養殖業實現了飼養管理標準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繁殖育種專業化、糞污處理資源化、疫病防控區域化、服務體系社會化和奶農利益最大化。

    (一)飼養管理標準化
      所有奶牛場必須執行《奶牛保健與管理操作規范》規定的飼養管理技術和畜舍條件,牧場以優質的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貯為主,普遍應用TMR飼喂技術和配套軟件,嚴格實行分群飼養,奶農根據奶牛不同時期對能量、纖維、蛋白質等營養需求和DHI檢測報告及時調整飼料配方。牧場的專業化程度高、勞動生產效率高、牧場主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高,一人操作多臺設備,每個牧場平均2~3 人。充足優質的粗飼料來源和科學飼喂方法、高度機械化和集約化生產及科學高效管理措施,使牧場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牧場持續發展并獲利。

     

    (二)生產經營集約化
      加拿大的奶牛飼養多采用以家庭牧場為主的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牧場一般擁有幾千畝土地,泌乳牛平均存欄80 頭左右,由家庭成員經營管理,機械化程度很高,不僅有擠奶機、TMR飼喂機械,還有配套的農作物和牧草生產機械等,信息技術在生產中廣泛使用。

     

    (三)繁殖育種專業化
      良種是奶業發展的基礎,奶牛單產水平增量中有40%來自遺傳因素。加拿大高度重視奶牛育種工作,早在1955 年就開始實施牛奶記錄系統,隨后將體型外貌作為奶牛育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50 年中,盡管加拿大牧場數和奶牛存欄數不斷減少,但是其遺傳性能和生產性能平均每年卻分別提高了1%和3%,牛群生產性能每年大致能提高200 kg。其專業分工明確的奶牛育種體系包括品種登記、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和后裔測定4 部分。牛群的登記由加拿大荷斯坦奶牛協會負責。2014年已登記注冊的荷斯坦奶牛27.5 萬頭。性能測定由加拿大DHI協會負責,由采樣員每天到自己負責的牧場連續采奶樣2 次,送DHI測試中心檢測后,檢測結果反饋給牧場和奶協,由奶協予以公布。遺傳評估和后裔測定由加拿大奶牛工作網(CDN)負責,采用平衡育種原則,2009年將基因組選擇的評估方法用于奶牛遺傳評估。體型外貌鑒定采用9 分制鑒定法,荷斯坦奶牛協會雇傭了25 位國家級外貌評定員,使用計算機對奶牛進行評分并計算成績。公牛的培育通過對青年公牛進行后裔測定和基因組選擇技術,嚴格篩選優秀種公牛,淘汰率高達90%~95%。

     

    (四)糞污處理資源化
      加拿大主要通過立法對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進行防治和管理,各省分別制定了必須強制執行的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技術規范,對奶牛場的選址建設、牛場糞污貯存、糞污的土地使用都有具體規定,新建或擴建牛場農場主必須制定營養管理計劃,主要內容為牛場對糞污的貯存、使用所采取的計劃,必須有充足的土地對產生的糞便在規定的面積范圍內消化,如本農場不能完全消化,必須與其它農場簽訂使用糞便合同。加拿大農場主通常擁有大片農業用地,因而苜蓿、玉米青貯等粗飼料來源充足,價格便宜,質量好,為奶牛提供充足的優質粗飼料。奶牛場糞污經過固液分離或直接發酵腐熟后為飼料地提供了有機肥,同時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加拿大的奶牛飼養真正實現了農牧結合,有農場才有牧場。農場種植的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和燕麥草。實現了田種飼料,糞肥還田,生態循環,永續發展,這種模式促進了種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疫病防控區域化
      加拿大的奶牛疫病控制始終奉行以防為主的原則,在生產良好規范中,建立了各個關鍵控制點的操作規范。一是建立了全國聯網的個體追溯體系,只有佩戴電子耳標,奶牛才能交易,一旦疫情暴發,通過電子耳標患病牛歷史、接觸過的所有個體的信息能在48 小時內獲得,可用于及時隔離,將疫病風險降至最低。二是利用DHI測定體系檢測奶牛健康或常見病狀況。三是通過生產、繁殖等數據分析預防常見繁殖、消化代謝病。四是采用區域化管理措施,將動物疫病控制在局部地區,并逐步在區域內凈化;建立以區域化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突發外來重大動物疫病應急防控計劃,區域化管理是涉及風險分析、監測、診斷、預防、檢疫、隔離、追溯、應急防控等措施以及獸醫科研、能力建設和管理體制的系統工程。如對口蹄疫的區域化管理,牛布病、結核病監測計劃等。

     

    (六)服務體系社會化
      加拿大奶業專業化分工很細,奶業生產社會服務體系健全,為奶牛養殖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奶協聯結政府和奶農,加拿大品種協會、奶牛工作網、奶業委員會、奶業加工者協會等服務產業發展,生產、運輸、加工、監管分工明確,工作扎實有序,得到了牧場主的高度認可。各專業協會是非盈利性組織,經費來自于民,服務于牛,自收自支,共同服務、監督、引導、自律奶牛業的發展。政府很少參與,在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中各協會組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奶農利益最大化
      為確保奶農利益,加拿大建立了乳業最關鍵、最有影響的供給管理政策,它采用綜合控制生產和銷售(配額分配)、控制進口(貿易管制)和指導定價(基于生產成本)的方式穩定和支持牛奶生產環節的收入。這一供給管理政策成功地實現了最初設定的目標,區域產能一直保持穩定,奶牛養殖家庭的收入超過所有其它類型農場家庭的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加拿大家庭平均收入。總的看,以定期成本收益調查為基礎確定的支持價格為奶農提供了基本保護,給奶農帶來了較高的回報。

     

    學習體會

      通過學習考察,深深體會到我國奶業與加拿大奶業的差距,無論其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還是從業者嚴謹務實的作風,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主要體會是:

    (一)完善的生產管理體系是高效運行的基礎
      加拿大的奶牛業,無論是遺傳育種,還是生產水平,在世界上均處于領先地位。其奶牛管理體系包括奶牛人工授精中心、加拿大奶牛協會、奶牛性能測定中心、加拿大奶業委員會等等。這些組織職能明確, 其宗旨是更好地服務于奶農,為奶農提供完善的支持和保障。加拿大奶牛管理體系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分工明確,為加拿大奶牛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供給管理體系是奶業平穩發展的保證
      加拿大奶業供給管理體系的目標是,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國內產出與需求相吻合,確保生產者與加工者獲得穩定的收益,讓消費者享受到穩定合理的價格。加拿大奶業供給管理包括:①以加工用奶為對象,以市場配額分配(MSQ)為手段,以總量控制為目標的統一的全國市場;②以全部奶(液態奶和加工用奶)為對象,以配額和收益共享為手段的一體化的區域性市場;③以全部奶為對象,以一般性配額為手段的省級奶業市場。這個奶業管理體系在穩定供給與價格、保證奶農與消費者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市場不至于大幅波動,確保奶業平穩發展。

     

    (三)協會的協調是奶業發展的潤滑劑
      加拿大奶業生產中,政府不干預牧場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各種協會負責產品的銷售、質量管理、生產者與加工者的利益調解及生產過程中的銜接工作。協會提高了生產者在交易中的談判地位, 保護了生產者的利益,減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減少了政府的干預,充分發揮了市場的調節作用。

     

    (四)生產性能測定是做好育種工作的關鍵
      在加拿大,每個奶牛生產者都積極參加生產性能測定和進行品種登記, 這些基礎工作為記錄群體生產性能提供了依據。越來越多的奶農認識到,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作為牛群管理、遺傳改良和增加收益的基礎工作的重要性。目前, 加拿大75%的奶牛參加了生產性能測定(DHI), 65%的牛場進行了體型外貌鑒定,經過育種協會鑒定注冊的奶牛有30 萬頭(包括荷斯坦和其它奶牛),這些注冊牛的身價遠遠高于非注冊牛。

     

    (五)合作社是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紐帶
      合作社是加拿大供給管理體系的產物,合作社經營的乳品加工廠是奶農擁有的乳品加工廠,由合作組織銜接產供銷,使奶農能參與到市場營銷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生產的牛奶從農場延伸到消費者,通過合作社形成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緩解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的矛盾,減少單個奶農的生產風險與交易成本。如加拿大的Gaylea食品公司,奶農通過合作社與乳品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六)適度規模養殖是奶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奶業的發展需要形成一定的規模,擴大飼養規模,有利于形成規模效益,有利于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形成合作組織。在過去20 年中,加拿大全國牛奶產量相對穩定,每頭奶牛的產奶量在提高,而全國的奶牛數量在減少。借鑒加拿大的奶業發展經驗,我們應鼓勵發展存欄100~300 頭的家庭牧場和2 000 頭左右的集約化規模牧場模式,同時在規模選擇上要綜合考慮當地的飼草料供應能力、防疫能力和糞污消納能力等限制性因素,不能盲目建設與當地能力不匹配的超大牧場,確保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

     

    意見建議
    (一)建議建立宏觀調控機制和行業自律機制,引導和扶持奶業健康、穩定、有序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牛奶生產、加工、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奶農無法與加工企業對話,完全依賴于乳品市場價格調節,最終損害奶農的利益。加拿大的牛奶生產配額政策不僅對穩定國內乳制品供給和保護奶農的利益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對提高原料奶質量、穩定價格和引導奶牛養殖規模化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于中國和加拿大的奶業發展水平和階段不同,完全效仿加拿大奶業的供給管理體系是不可能的,但其中一些具體的政策設計也不乏借鑒意義,建議建立宏觀調控機制和行業自律機制:一是依據市場原輔料( 飼料、水、電) 及人工費等變化,立法規定權威部門定期發布原料奶最高、最低收購價,避免盲目發展,控制不正當競爭,充分保護奶農的利益。二是明確國內需求,計劃進口。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中國生鮮奶及奶制品消費量,進而確定中國生鮮奶生產量、奶粉進口量,穩定中國奶牛存欄量、牛奶產量,避免盲目進口、多渠道進口奶粉沖擊國內奶牛業,使奶牛業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以提高奶牛場效益,實現奶供求的動態平衡,防止市場的大幅波動。

     

    (二)借鑒加拿大奶牛遺傳評估體系,加快我國奶牛育種和繁育體系建設
      一是進一步加強我國荷斯坦奶牛登記和注冊制度,完善中國荷斯坦奶牛系譜管理體系,對各地奶牛管理逐步實現電子化,進一步完善奶牛品種和良種登記管理辦法,統一奶牛個體編號,作好中國荷斯坦奶牛品種登記工作,并逐步形成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二是對積極參加DHI測定的牧場繼續實行費用補貼制度。三是建立奶牛體型外貌鑒定制度。建議建立國家奶牛體型外貌鑒定員制度,培養一批國家及地方專職技術鑒定人員,制定奶牛體型外貌鑒定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研究開發適合國情的奶牛體型外貌評定軟件。

     

    (三)建議加強行業協會和相關組織建設,提高我國奶業管理水平
      發揮各級奶業協會作用,逐步將奶協交給企業和奶農管理,借鑒加拿大奶農組織的經驗,逐步由協會負責奶業生產、原料奶銷售、價格談判、技術服務等工作,逐步形成機構健全、功能強大、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奶業協會,通過強大的協會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我國奶業產業化建設,健全協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行業協會真正發揮其管理、服務、自律、指導的作用。特別要學習加拿大行業協會真正服務于奶農的理念,把自己建設成為能被奶農充分認可的協會。在奶業管理體系中要充分發揮奶牛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在生產、分配、定價和質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實行政府管理與行業自律相互協調、補充,提高我國奶業管理的水平。

     

    (四)普及牛奶消費知識,大力發展低溫巴氏鮮奶
      巴氏奶在在加拿大一直都是液態奶消費的主流,其消費量占到了液態奶的90%以上,品種有全脫脂、半脫脂或全脂的。在市場上,幾乎全是大包裝(1 L、2 L、1 加侖)的巴氏奶,而目前我國巴氏鮮奶只占乳品消費的20%左右,與國際消費主流形成巨大反差。同時,巴氏鮮奶是具有“人無我有”性質的一種液態奶品種,是我國奶業的獨特優勢,有利于民族乳業抵御國際競爭。巴氏鮮奶只能以優質生鮮牛乳為原料,將倒逼奶源基地建設,可以提升我國奶業整體質量水平。我們應借鑒加拿大奶協進校園、進社區開展的奶牛和乳制品知識宣傳體驗活動的做法,加強對低溫巴氏鮮奶常識和營養知識的公益宣傳,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通過電視等媒體,對乳品營養健康知識進行普及,讓消費者明白不同乳制品的特性和區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乳制品消費。

     

    (五)建議進一步加強中加奶業合作和技術交流。
      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的中加奶業合作項目給我國奶牛業生產帶來了先進理念和技術,對我國奶牛育種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應進一步廣泛開展中加合作與交流,學習加拿大奶牛業在管理、飼養、繁殖育種、市場調控等方面先進經驗,這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奶業管理水平和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建議分批選送農墾系統的奶牛場負責人赴加進行學習交流,進一步更新知識、學習技術、提高實踐能力。

     

    文章來源:乳業資訊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