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到2020年,"鐮刀區"應減少糧食種植面
2015/11/11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促進糧食連年增產,為經濟社會大局起到了基礎保障作用。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替代產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當前玉米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種植效益降低。根據玉米供求狀況和生產發展實際,亟需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何為“鐮刀區”
‘鐮刀彎”地區也是農業部首次提出的區域劃分,一方面是借鑒鋼材加工中的專業術語,另外也是該區域的一個形象的說明。參加的省份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13個省份,這13個省份的玉米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70%。
通知指出 :
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
(一)東北冷涼區
區域特點:該區位于高緯度、高寒地區,包括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東北部第四、五積溫帶以及吉林東部山區,≥10℃積溫在1900-2300℃,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無霜期僅有90多天,晝夜氣溫變化較大,農作物生產容易遭受低溫冷害、早霜等災害的影響。由于多年玉米連作,造成土壤板結、除草劑殘留藥害嚴重,影響單產提高和品質提升。
主攻方向:通過市場引導和政策扶持,把越區種植的玉米退出去,擴大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規模。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要結合區內畜牧業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青貯玉米,擴大飼料油菜種植,發展苜蓿等牧草生產,滿足畜牧業發展對優質飼料的需求。發揮東北地區種植大豆的傳統優勢,恢復糧豆輪作種植模式。發展優質強筋春小麥,建立硬紅春小麥生產基地。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1000萬畝以上。
(二)北方農牧交錯區
區域特點:該區是連接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陜西、甘肅等省(區),屬于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好,但水資源緊缺,土壤退化沙化,是我國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繁、災情嚴重的地區,其中干旱發生概率最大、影響范圍最廣、危害程度最重。
主攻方向:東北四省區結合畜牧業發展需求和大豆、花生、雜糧雜豆傳統種植優勢,以發展青貯玉米和糧豆輪作、花生、雜糧生產為主,同時積極發展飼草種植和飼料油菜;冀北、晉北和內蒙古中部以發展耐旱型雜糧雜豆、馬鈴薯、經濟林果為主,陜甘農牧交錯區以發展雜糧雜豆為主,因地制宜發展飼料油菜;在生態脆弱區,積極發展耐鹽耐旱的沙生植物等。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3000萬畝以上。
(三)西北風沙干旱區
區域特點:該區地處西北內陸,位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白于山和大青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屬于干旱荒漠氣候,干旱少雨,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10℃積溫在2800-4400℃,無霜期115-210天,但水資源緊缺,綠洲沙化、鹽堿化嚴重,牧區草原退化,農業生態系統脆弱。
主攻方向:充分利用豐富的光熱資源,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措施。在河西走廊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玉米等制種產業;在寧夏、內蒙古河套灌區,逐步調減高耗水的玉米種植,發展胡麻、油葵、飼料油菜等低耗水作物;在生態脆弱區,積極發展耐鹽耐旱的飼油兼用油莎豆等沙生植物;在新疆地區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生產,滿足畜牧業發展對優質飼料的需求。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500萬畝。
(四)太行山沿線區
區域特點:該區位于五臺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包括山西東部和河北西部山區。氣候溫涼,自北向南從半干旱向半濕潤氣候過渡,年降水量500-650毫米,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800-1000米。以旱作農業為主,旱地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農業基礎條件差,灌溉設施不足,春旱伏旱發生頻繁,玉米產量低而不穩。
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發展溝域經濟,促進板栗、核桃、山楂、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200萬畝。
(五)西南石漠化區
區域特點:該區位于橫斷山脈以東、大瑤山以西,以云貴高原為主體,包括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屬于溫帶和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水熱條件較好,80%以上土地為丘陵山地和高原,海拔500-2500米,地勢起伏大,農業立體性強。但光照條件較差,春旱、伏旱和秋旱常有發生;地形復雜,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巖溶發育廣,石漠化嚴重,農業生態系統脆弱。
主攻方向:結合落實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調減山坡地和缺少灌溉保障地區的玉米種植,積極發展雜糧雜豆、茶葉、核桃、油茶、中藥材等,改良草山草坡,發展飼用麻、飼用桑、飼油兼用油莎豆和人工草地,支撐本地草食畜牧業發展。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500萬畝。
文章來源:草堂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