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牧業今年2.65億利潤丟失之謎:是誰在讓養牛
2015/12/24中國規模化奶牛養殖領軍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最新發布了盈利預警,預計2015年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與去年同期的17.67億元人民幣相比下降15%,換言之,利潤將有可能減少2.65億元。
與業績預警一起發布的還有一則重要信息:截至2015年11月30日止的5個月,現代牧業原料奶平均售價與2015年上半年及2014年全年相比,分別下降4.6%和13.6%。
至此,中國奶業寒冬已經從散戶、養殖小區,蔓延至中小牧場和規模化牧場。一直以來,大規模牧場憑借著原奶品質,以及與下游乳品加工企業,尤其是乳業巨頭的長期合作關系,在價格話語權上都不至于太弱勢,如今看來,奶業寒冬已至骨髓,冷啊!
蒙牛與現代牧業在2008年簽署了一份長達十年的購銷協議,且明確規定現代牧業給蒙牛的供奶量不低于公司產奶量的70%,但這十年合同期,則與行業周期波動同頻,供求關系難免發生變化。
對于收奶矛盾背后的市場消費低迷、乳業上下游利益難協調等深層次問題,食悟已經做過詳細解讀。對于這種行業困局,養牛人又是如何思索的呢?為此,食悟采訪了現代牧業董事長兼總裁高麗娜。
在她看來,“倒奶殺牛”不是單純的原奶過剩問題,而是消費選擇哪個“奶池子”的問題。“一方面,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奶農、甚至大型規模化牧場忍痛將優質原奶倒掉或者噴粉損耗;另一方面,乳品加工企業仍在大量進口奶粉,大批量復原奶行銷于市。
高麗娜認為,從國際經驗看,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在生產過程中分類分級使用奶源,尤其是規范復原奶的使用,既能充分發揮“人無我有”的本土優勢,解決國內外奶源矛盾,又能推動本國牛奶消費從“有奶喝”向“喝好奶”的結構升級。
她建議:監管部門應針對復原乳的營養價值和使用情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哪些品類可以使用復原乳、哪些品類不得使用復原乳,使用復原乳的產品必須在產品包裝上有明顯標識等相關規范,建立完善的復原乳檢測標準和使用規范,加強對復原乳標識標注的監管落實,讓復原乳的使用監管做到有法可依、有人可管。
也有消息稱,接下來蒙牛在現代牧業的原奶采購量會發生微調,但食悟至今還沒有收到可靠消息。不管如何,這種供需關系矛盾不止于蒙牛系,是行業困局的一個典型寫照。此刻,再談什么情懷似乎有點不太適宜,底線和原則應該是商業合同,相信每一個有責任、注重品牌榮譽的企業,都不敢也不會越雷池半步。
在共渡難關的同時,食悟希望監管層大爺們,也別光顧著喝茶看報紙了,想一想你們能為行業做點什么,把標準寫進法律法規、有效落實執行,讓乳品市場不再那么亂,可能就幫了乳業上下游和消費者的大忙了啊!
文章來源: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