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全球奶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淺析

    2016/02/01

    北美集約型的大農場模式
      美國平均單產9噸以上,這要歸功于美國奶業產業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高度集約化大中型牛場的比例不斷增加,最大規模為40000頭。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美國對原料奶質量控制比較嚴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使用機械化擠奶,牛奶全程密封冷藏,在原料奶質量監控下有專員不定期檢查,對不合格奶有嚴格的懲罰措施。此外,美國有完善的原料奶計價體系,將原料奶分類,加工廠分別用以制作不同乳制品,將用量上報農業統計局,再由統計局計算出各類原料奶價格,實現按質論價。

      在育種和繁殖技術方面,美國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奶牛育種體系,奶牛育種公司在奶牛品種的培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后裔測定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占世界頭數的25%,最后只有10%的候選公牛會成為種公牛,持續改良奶牛品種。此外,美國廣泛推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技術和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奶牛凍精和胚胎除了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至其他國家。在管理上,牛場非常重視飼料組成和日糧配方,基本都采用TMR飼喂方式,在疾病防治上,有完善的疾病管理規范,在牛場糞污處理與環境保護技術方面,美國對糞污排放有嚴格的規定,設立了動物飼養環境保護法,現美國對牛糞的使用方向主要有3種:附屬對肥厚直接還田,固液分離后做墊料以及產生沼氣。

     

    歐洲集約型的家庭農場模式
      以荷蘭為例,隨著奶牛養殖業的專業化、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奶牛養殖以規模化家庭牧場為主,奶牛總存欄量趨于穩定,家庭養殖規模有所提高,牛奶單產不斷提高,2000年平均產奶量為7397kg,2011年平均產奶量為8063kg。

      荷蘭的奶牛養殖業是一種以家庭牧場為基本單位的現代奶業生產體系,小規模(飼養規模小于30頭)的家庭農場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中等規模(30~70頭)的家庭農場的比例也呈下降趨勢,而70頭以上的大規模家庭農場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2000年70頭以上的養殖規模占比為21.6%,到2011年,這一比重達到49.7%,適度的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又有利于技術推廣與應用,促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印度奶牛生產合作社模式
      作為傳統的畜牧大國,奶牛養殖業尤為發達奶牛和肉牛的存欄總量超過2.6億頭,大約7000萬農戶飼養9800萬頭奶牛,平均每戶奶農有1.2頭奶牛,其中一半是水奶牛。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印度的奶牛飼養方式以散戶為主,農戶是奶業的核心力量,養殖規模多為分布在印度各鄉村地區的小型農戶,同時散戶飼養的奶牛品種多以水奶牛為主,全印度境內擁有1~2頭奶牛的農戶養殖場占全印度養殖場的78.5%,產奶量占印度總產奶量的50%以上,特征為農民組織化程度高、人畜混。

     

    韓小規模家庭牧場模式
      日韓小規模家庭牧場,戶均50~60頭。其特點是資源外來型,生產成本高。以韓國為例,韓國奶牛業從無到有,逐漸壯大,現在韓國奶牛單產經過不斷進行良種選育,改善飼養方法,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進入規模化、高質化階段。但由于受到土地和飼料的制約,近年來發展速度逐漸變緩,奶牛存欄數和總奶產量均呈下降趨勢。目前,韓國奶牛養殖規模以50~100頭為主,占養殖場數的47%,其次為20~50頭的養殖場占28%,養殖規模在100頭以上的占20%,存欄數低于20頭的約占5%韓國的奶牛養殖高度發展適度規模。

     

    全球奶業發展趨勢
    趨勢一:全球一體化合作與并購加快
    奶業發達國家間的奶業并購
      2008年,荷蘭菲仕蘭食品與坎皮納國際合并為“FrieslandCampina”,成立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公司,成為全球第五大奶業公司。之前1989、1997、2001年,菲仕蘭、坎皮亞公司還分別開展了并購業務。2014年8月,與中國沈陽輝山成立合資奶粉廠。

     

    中國乳業參與的全球資源整合和擴張
    伊利國際化
      2014年4月,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聯手成立了伊利歐洲研發中心。2014年11月,伊利與美國奶農公司(DFA)共同出資建設的合資公司注冊資本1億美元,其中伊利投資3000萬美元,持有合資公司30%股權。伊利與新西蘭懷馬特市合作中,擬新增20億元人民幣投入,投建全大洋洲最大的綜合乳制品生產基地。其中,一期投入的12億元,伊利在新西蘭的投資額已超過30億元。

     

    蒙牛國際化
      丹麥Arla Foods(愛氏晨曦)增持蒙牛5.3%的股份。蒙牛旗下雅士利投資億紐元新西蘭建廠,蒙牛與北美食品巨頭WhiteWave Foods建合資企業,蒙牛占51%。2014年2月,法國達能增持蒙牛9.9%股份。2014年11月,蒙牛與新西蘭合作伙伴鵬欣和Miraka合作。

     

    光明食品集團
      2010年其收購新西蘭新萊特乳業51%股權,2011年在新西蘭單獨成功上市。2011年9月,光明收購澳洲品牌企業瑪納森食品公司75%股權。2015年2月,收購了以色列Tnuva的大部分股份,對應Tnuva的市場價值達到86億謝克爾(折合約25億美元,約153億人民幣)。

     

    趨勢二:奶牛養殖的智能化應用加速
    機器人擠奶
      1992年,全球第一臺機器人在荷蘭奶牛場投入使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奶業發達國家人工成本的增加。全自動機器人擠奶系統越來越多地投入到牧場之中,并成為一種趨勢。

      采用全智能擠奶、喂料和牛群管理系統,奶牛可以根據自己獨有的生物鐘選擇自動擠奶時間。最大的優點在于擠奶全過程不許要人參與,減少了人為操作的不便。每個乳區獨立擠奶,先擠完的乳區先脫杯,不影響其他乳區繼續擠奶。每擠完一頭牛,杯組集中清洗和消毒,最大限度降低牛群通過擠奶設備傳播疾病。機器人自動擠奶技術為牧場提供了降低勞動力成本的機會,消除了每日兩次的擠奶作業需求,使牧場的生活方式更加靈活。

      2004年,中國第一臺機器人擠奶牧場為蒙牛澳亞牧場,2臺利拉伐機器人。上海一家牧場計劃從2015年開始,引進12臺機器人。

     

    其它智能化設備系統
      自動電子計量、電子耳標、基于云計算的牧場管理軟件系統的應用。

     

    趨勢三:家庭牧場合作化
      法國牧場的經營方式大部分是家庭飼養模式,主要有兩種法律承認的經營方式,包括單一家庭牧場、合作家庭牧場。其中,合作經營農場(G.A.E.C),是1962年立法承認的經營方式,鼓勵2~10個農民聯合經營。目前,在法國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合作家庭牧場模式開展經營。

      挪威,在過去的 5~10 年中,由 3~6 個家庭牧場合作共有、建成了為數眾多的規模在 200~250 頭的合作社牧場。

     

    趨勢四:場長、經理人牧場經營股東化
      在新西蘭牧場經營有兩種形式,即農場主式(Owner)和參股式(Sharemilker)。農場主式,農場主擁有奶牛場、奶牛和飼料地,并直接開展牧場經營管理。

      參股式是農場主擁有奶牛場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擁有部分奶牛,一般不直接參加牧場管理和經營活動,而是雇傭其他人員管理經營。

      從資產經營、牧場管理的角度,牧場經營股份化是有利于解決牧場主子女不再愿意子承父業的問題,同時,又從產權的角度,一勞永逸地鼓勵了場長、經理的責任心與積極性。

     

    文章來源:荷斯坦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