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奶牛生產情況發布
2016/02/19
1、上海奶牛生產概況
1.1)上海奶牛生產特點
上海奶牛養殖的歷史比較長,可追溯到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前。就大群奶牛規模化養殖也有6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飼養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具有明顯的優勢。上海是我國近代奶業的發源地,是中國奶業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是農業部確定的全國奶牛發展優勢區域之一。
上海奶牛飼養頭數和生鮮乳總產量雖占全國的份額很低,但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上海奶牛養殖實現了百分之百適度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百分之百參加生產性能測定和良種登記;百分之百實施機械化擠奶和全程冷鏈質量控制、按質論價;百分之百實行特定疫病強制免疫和檢疫。上海生鮮乳質量遠遠高于國家標準。總之上海奶牛業在規模化養殖、成乳牛平均單產、生鮮乳質量、良種培育、奶牛場規范管理、新技術研究與推廣等方面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1.2)2010~2015年上海奶牛單產情況
2010~2015年上海各區縣和光明食品集團奶牛單產每年均在增長,平均每年增長336千克,其中光明食品集團、金山區和嘉定區平均每年增長超過350~400千克,而且增長幅度比較平穩(詳見圖1、表1)。


2、2015年上海奶牛生產情況**
**數據統計說明:包括光明食品集團所屬的海豐、申豐奶牛場(江蘇大豐)和練江奶牛場(安徽歙縣)。不包括上海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天津、湖北和黑龍江等地聯營和“異地養殖”28個奶牛場的3萬余頭奶牛(其中成乳牛1.8萬余頭)。
2.1)2015年上海奶牛生產概況
2015年上海飼養荷斯坦奶牛81718頭,比2014年74869頭增長9.15%;其中成乳牛40369頭,比2014年39728頭增長1.68%;生奶總產量37.26萬噸,比2014年34.89萬噸增長6.8%;成乳牛平均累計單產9408.74千克,比2014年9078.09千克增長3.64%;全部為規模化奶牛場,奶牛場合計96個,比2014年99個減少3.03%(見表2)。


2.2)2015年上海奶牛養殖規模
2015年上海奶牛養殖規模(見表3、圖2和圖3)。

上海奶牛養殖規模從小而散到適度規模,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80年代為了解決當時上海市民吃奶難的問題,在聯合國和世界銀行援助項目的支持下,上海加快了郊縣的奶牛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養牛戶,1988年養牛戶達4239戶,平均每戶養牛為10頭,由于養牛戶的增加,收奶站也隨之大量興建,到1994年上海市牛奶公司共投資建了34個奶站。隨后每戶的飼養頭數有所增加,戶數有所減少,到1998年養牛戶仍然達1124戶,平均每戶養牛近30頭。以后,經過自然淘汰,戶數更加減少,每戶養牛頭數逐步增加,奶站開始關閉,到2000年上海郊區奶站還剩15個。2000年上海提出奶牛業的升級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平穩安定地關閉奶站。從1967年建立第一個奶站到2006年關閉最后一個奶站,上海奶站共走過了近40年的風雨興衰歷程。上海奶站的關閉標志著小而散飼養模式結束,一個規模化、標準化養牛時代的開始。2004年后上海奶牛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近十多年呈現“規模擴大、單產提高、總產增加”的態勢,奶牛場數逐年減少,2004年161個,2008年120個,2010年116個,2011年110個,2012年108個,2013年104個,2014年99個,2015年96個。奶牛場數2015年比2004年減少65個(﹣40.37%);成乳牛頭數2015年比2004年增加6638頭(+20.06%);成乳牛單產2015年比2004年增加2206千克(+30.33%):生鮮乳總產2015年比2004年增加12.93萬噸(+53.21%)。
上海奶牛業養殖500頭以上規模與中小型牧場比較,優勢十分明顯,牛奶產量和質量等各項指標明顯高于中小型牧場,特別是具備人才和管理優勢,對科學養牛、確保奶牛健康舒適,高產出效益真正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全市奶牛業生產中起到了領頭作用,帶動了全市生產水平整體的提高。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500頭以上的規模牛場共44個,占全市的45.84%;飼養良種荷斯坦奶牛67535頭,占全市的82.64%;生產生鮮乳31萬余噸,占全市的83%以上。
2.3)2015年上海奶牛養殖歸屬與區域分布
2015年上海奶牛養殖歸屬與區域分布情況(見圖4、圖5)。
2015年上海奶牛養殖歸屬劃分情況;主要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團(農場局)比去年增加6747頭(主要增加在海豐),奶牛飼養總數達到52500頭,占全市的64.25%;郊區飼養數基本和去年相同,但所占比例比去年下降3.14個百分點,占全市的35.75%。
上海奶牛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三海”,即:海灣、海島和海豐(江蘇大豐)。2015年和2014年相比,飼養增加量主要在海豐,增加了近7000頭,增加了7個百分點;其他由于青浦區3個奶牛場6月開始退養,奶牛場關閉,減少了近1000頭,減少了2個百分點。
2.4)2015年上海奶牛結構分布
2015年上海奶牛群結構情況(見圖6)。

2015年上海奶牛群結構分布合理,成乳牛40396頭,占49.43%(比2014年的53.06%降低3.63個百分點);育成牛9951 頭,占12.18%(比2014年的9.64%增加2.54個百分點);發育牛18535頭,占22.68%(比2014年的18.90%增加3.78個百分點);犢牛12836頭,占15.71%(比2014年的18.40%降低2.69個百分點)。
2.5)2015年上海奶牛平均單產分布情況
2015年上海奶牛平均單產分布情況(見圖7、圖8)

按奶牛場統計2015年奶牛單產超過8000千克的有57個奶牛場,占59.39%。由于這些奶牛場的規模均比較大,所以按奶牛頭數統計,奶牛單產超過8000千克的奶牛場共飼養67439頭荷斯坦奶牛,占82.53%。2015年上海有15個奶牛成乳牛單產超過10噸,其中3個奶牛場成乳牛單產超過11噸(見表4、表5)。



2.6)上海市生鮮乳產量和光明乳業收購數量、質量和價格等情況:
上海市2013-2015年各月份生鮮乳產量和光明乳業2015年收購上海地區奶牛場生鮮乳的數量、質量和價格等情況(見表6、表7和圖9)。




上海每年7~11月奶牛受熱應激的影響,造成產奶量明顯下降。夏季又是牛奶需求的旺季,加工需求對生鮮乳缺口較大。2013年最低的9月1674.89萬kg,是最高的3月3480.79萬kg的48.11%;2014年最低的9月1969.23萬kg,是最高的3月3640.45萬kg的54.09%;2015年最低的7月2114.46萬kg,是最高的3月3797.45萬kg的55.58%。近兩年,通過奶牛熱應激防控技術的推進,夏季的產量和占冬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離光明乳業要求夏季產量為冬季的60~65%仍有差距。
2.7)上海生鮮乳質量情況
上海以國際標準生產優質牛奶—實施優化奶源行動計劃,從1995年以來,在提高奶源質量上狠下功夫。上海地區生鮮乳質量在全國范圍處于領先地位。現行生鮮乳收購檢測為乳脂率、乳蛋白率、微生物、抗生素殘留、黃曲霉毒素M1、冰點、亞硝酸鹽、體細胞等八大指標,以嚴格的標準,用經濟杠桿手段,引導奶牛場生產更優質的生鮮乳,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自2008年5月,上海建立了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以來,奶牛生產保持了良性的發展。加上第三方監測、優質優價機制不斷完善。
近年來上海標準化、現代化、規模化奶牛場建設工作逐年推進,全部為規模化奶牛場。機器擠奶,擠出的奶直接進入直冷式冷缸,減少了空氣接觸污染、并可立即制冷,使奶溫降至要求的4℃以內。乳品廠直接到奶牛場收購生鮮乳,減少中間環節,保證生鮮乳質量。2014年、2015年第一季度與2010年第一季上海收購的生鮮乳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見表8)。

2.8)上海奶牛異地養殖情況
2015年上海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天津、湖北和黑龍江等地聯營和異地養殖的奶牛場有28個,共飼養3萬余頭奶牛,其中成乳牛1.8萬余頭。
2015年上海異地養殖的奶牛場有11個成乳牛單產超10噸,其中1個超11噸(見表9)。


文章來源:上海奶業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