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推食品安全戰略防乳制品造假
2016/07/25俄羅斯是乳制品生產、消費及進口大國。近年來,由于利益驅動,俄國內不法商販在乳制品生產銷售環節摻假、造假的情況愈發嚴重。針對這一問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本月初簽署了“俄羅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戰略”,旨在改善乳制品的監管框架和質量監控體系,杜絕乳制品造假。
制裁成重要轉折點
俄羅斯人向來酷愛乳制品。俄商務咨詢網站數據顯示,俄乳制品零售呈逐年增長趨勢,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率在5%至30%之間。
俄羅斯牛奶和奶制品的市場調研顯示,2014年俄羅斯乳制品零售(不含冰淇淋和冷凍甜點零售)總額超過8880億盧布(約合922億元人民幣),與上年相比增長19%。在俄羅斯乳制品零售結構中,最大比重當屬多脂奶酪、飲用牛奶和動物油,總計約占俄羅斯乳制品銷售總額的85%。
蘇聯解體以后,大量西方乳制品涌入俄羅斯,迅速占據了俄羅斯的乳制品市場。然而,因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成為俄羅斯乳制品市場出現變化的重要時間節點。
在實行反制裁之前,2013年進口產品在俄羅斯乳制品供給總量中所占比重為45.5%,而俄本國生產比重僅占35.5%。
制裁之后,這一情況出現明顯變化。2015年進口比重下降到25%,而本國生產比重則上升至52.1%。
乳制品造假現象嚴重
正是由于反制裁措施的實施,給俄乳制品企業帶來前所有為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由于生產監管不力,導致大量俄羅斯本土生產的假冒乳制品充斥到其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及經濟欠發達地區。
今年3月17日,俄羅斯沃羅涅日州州長、俄政府前農業部部長戈爾杰耶夫致信梅德韋杰夫,稱整治俄乳制品摻假情況已迫在眉睫。
戈爾杰耶夫表示,在目前的俄本土生產的乳制品中,不僅成品的一至二成存在造假現象,就連乳制品原材料造假也未能幸免。
根據梅德韋杰夫的命令,俄食品監管部門隨即對俄國內乳制品制造、銷售環節進行了全面檢查。
俄動植物檢驗檢疫局隨即發布了調查報告。報告稱,一些不良商家用牛奶、棕櫚油、水及添加劑勾兌羊奶,用大豆蛋白、淀粉、調味料和穩定劑勾兌“黃油”、“煉乳”,在牛奶中添加淀粉、硼酸、水楊酸甚至石灰、石膏。報告指出,大量使用此類添加劑可明顯降低成本,造成惡性競爭。
俄聯邦消費者權益及公民平安保護監督局則指出,俄羅斯有超過400家企業參與乳制品造假,其中200余家為“初次作案”。
這些企業虛報、假報牛奶脂肪、蛋白含量,使成分表與實際食品完全不符,更危險的是不少此類乳制品已流入學校。
調查還顯示,2015年俄羅斯市場銷售的乳制品中11%使用了植物脂肪,系偽劣產品。偽劣產品比重較2014年上漲了3個百分點。在一些乳制品類別中,不合格的比重達到40%。
以奶酪行業為例,因進口減少及俄國內盧布貶值、消費水平下降等因素,一些俄羅斯奶酪加工企業提高低品質、低價格奶酪產品的產量,并使用一些非乳品來源的脂肪替代物——如棕櫚油來生產奶酪。
俄聯邦動植物衛生監督局的分析也認為,在缺乏原料的情況下,俄奶酪生產商開始依賴進口植物油,尤其是棕櫚油。
加重處罰黑心商家
俄乳制品造假問題是多重因素催生的結果,并呈現上升趨勢。據俄行業媒體“牛奶新聞”預測,2016年俄羅斯偽劣乳制品份額可能進一步增加5%至7%。
針對這一情況,俄此次出臺了“俄羅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戰略”,旨在改善監管框架和質量監控體系,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令消費者清楚地了解食品構成。
俄羅斯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指出,“俄羅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戰略”著重強調對食品添加劑、食品成分、制作工藝的監管,讓民眾“吃得明白、安心”。
俄農業部長特卡喬夫此前也曾承諾,俄政府相關部門將努力把虛假乳制品清除出市場。據俄監督局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俄已有67個地區的26.4噸不合格乳制品被勒令下架。
沃羅涅日州州長戈爾杰耶夫、俄國家牛奶生產企業聯盟主席丹尼連科則呼吁加重對黑心商家的處罰。
根據“俄羅斯至2030年提高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俄農業部及動植物衛生監督局正在修改相關的技術管理規范,限制在乳制品生產過程中都使用棕櫚油等非乳源替代物。
俄農業部日前也表示,將對俄國內乳制品市場進行“點狀”干預,以解決乳制品造假問題。
俄專家分析指出,由于俄乳制品消費分布呈現從西部經濟發達地區向東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遞減、從城市向農村遞減的雙重特點,價格低廉的含造假成分的乳制品今后相當長時期仍有較大的生存空間,俄政府打擊乳制品造假仍任重道遠。
信息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