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從種糧食到種飼料,“糧改飼”對養殖業有啥影

    2016/10/10

      從去年開始,農業部在全國30個縣試點“糧改飼”,以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今年又進一步擴大試點,增加到100個縣。從種糧食到種飼料,為啥要這么改?這樣做對養殖業有哪些影響?

    讓單純的糧倉變成“糧倉+奶罐+肉庫”
      
    近年來,我國糧食形勢出現新變化,在連年豐收的同時,糧食庫存量、進口量也同時增長,糧食生產結構尤其是玉米面臨調整。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1.99億畝,其中玉米就增加了1.95億畝;玉米產量從1.16億噸增長到2.25億噸。玉米為糧食增產作出貢獻,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階段性庫存壓力。
      
    一方面是玉米供求過剩,面臨調整;另一方面是我國優質飼料缺乏,每年需要大量進口。
      
    據統計,每年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以上都用作飼料,但傳統的飼喂方式是將玉米籽粒和秸稈分開處理;全株青貯玉米,則是將玉米籽粒與秸稈一起制作成青貯飼料。與全株青貯玉米相比,傳統飼喂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低了不少。
      
    從種養業區域布局看,目前草食畜牧業主產區很大一部分與我國玉米等糧食主產區相吻合,也與我國調減玉米種植的“鐮刀彎”區域有很大重合。在這些地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可以有效減少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優質飼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農業部開展“糧改飼”試點,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2015年“糧改飼”試點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1倍。
      
    “通過種養加的緊密結合,飼料糧就地轉化,讓‘糧變肉’‘草變乳’,實現過腹增值,這是農業領域‘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措施。”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表示。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專家表示,廣義的糧食安全必須考慮到畜牧業飼料。由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調整,居民對肉、蛋、奶的消費量更高,也就意味著對飼料的需求更高。因此,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不會削弱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據了解,今年“糧改飼”試點范圍將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個省區,目標任務增加到600萬畝。

    奶牛產奶量提高,養殖戶也受益
      
    “其實以前種的普通玉米,收獲之后很大一部分也都進了飼料加工廠,但跟全株青貯玉米相比,效果差了很多,效率也低。”王金洲是永寧縣李俊鎮李俊村的農民,流轉了1033畝土地。他告訴記者,普通玉米收完后還要經過脫粒、晾曬才能出售,像他這樣的種糧大戶,必須找大片的晾曬場,前后得折騰兩個月。
      
    “全株青貯玉米就省事多了,收獲時奶牛養殖場的人直接開著大型收割機就來了,收完了運走制作青貯飼料,1000畝地5天就搞定。”王金洲說。
      
    奶牛養殖場也覺得很劃算。跟王金洲簽訂合同的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春英奶牛合作社社長陳偉說:“多吃優質的青貯飼料,能夠提高奶牛的消化率,產奶量更高。我們的奶牛以前一天產奶25公斤左右,現在一天產奶33公斤,奶牛單產提高了30%。”
      
    寧夏農牧廳畜牧局局長羅曉瑜詳細列舉了“糧改飼”的好處:與原來的籽粒玉米收割相比,全株青貯玉米的工作環節減少,收割費用降低。種植戶的收入每畝普遍增加了兩三百元;養殖戶也受益,奶牛產奶量提高,肉牛、肉羊的增重也很明顯。“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肉牛日增重300多克,肉羊日增重50克,肉的品質也有很大提升。”
      
    除了經濟效益外,全株青貯玉米的生態效益也很明顯。玉米全株青貯,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
      據農業部對去年試點地區的統計,試點地區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每噸收購均價410元,每畝地收入1435元,比種植籽實 玉米增收335元,轉變玉米利用方式,也減輕了玉米收儲壓力;奶牛規模養殖場全面普及全株青貯玉米,奶牛日均產奶量增加3公斤,成母牛平均單產達到8噸,生產1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質量指標也明顯提高;肉牛飼喂全株青貯飼料,每出欄一頭節約飼料成本近1000元。

    國家財政給予每個試點縣每年平均補助資金1000萬元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我國推進“糧改飼”面臨難得的機遇。《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提出,到2020年飼草料面積發展到9500萬畝,其中青貯玉米面積要達到2500萬畝。但是,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還有不少難題待解。
      
    “全株青貯玉米的收獲對農業機械設備的要求很高,由于是將籽粒與秸稈一起收,往往要有對籽粒的‘揉搓”功能,這樣的大型農機,一般價格都在100萬元上下,普通農戶根本吃不消,必須通過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解決。”羅曉瑜說。
      
    此外,青貯飼料對技術也有一定要求。“全株玉米收獲后還要發酵處理,這個技術也有門檻,操作不當就會發酵失敗,造成浪費。”羅曉瑜建議,在“糧改飼”的推廣中,必須加強技術指導、創新服務模式,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在補貼資金層面,地方呼吁能夠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改進補貼方式。目前,國家財政給予每個試點縣每年平均補助資金1000萬元,實施周期是3年。在補貼標準上,寧夏糧改飼各試點區縣的收貯補貼標準區別很大。“這是由于我們各個縣的養殖規模不同,所以有的地方一噸飼草料補貼22元,有的地方補貼50元,會讓百姓對政策有所誤解。”羅曉瑜說。
      
    推廣“糧改飼”,最關鍵的還是農民的接受程度。基層的畜牧干部表示,“糧改飼”必須尊重農民意愿,政府只能引導。有的地方實施起來有難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受種植觀念影響不愿意把土地調整出來種草,另一方面是種糧有補貼還有收益,種草后效益并不能馬上體現。
      
    馬有祥認為,要調動農民發展“糧改飼”的積極性,必須從提高飼草料生產和利用效率入手,建基地、創模式,進一步穩定“糧改飼”的收益,讓農民得到實惠。同時,進一步培育發展飼草料生產性服務組織,扶持一批商業化飼草飼料種植、加工、銷售、物流等大型企業,促進產業發展。

    PS:今年中央提出了“大農業、大食物”的理念,以前政府過于重視糧食安全,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禽蛋奶以及水產品的消費量越來越高,現在不能只強調糧食安全,而是要強調整體的食物安全。
      
    中央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這些都說明,規模化一直是畜牧業的政策扶持方向,未來畜禽規模化養殖仍將是國家推進的重點改革方向。豬牛羊雞鴨以及屬于菜籃子工程內的水產品養殖,基本都可以申報相應的補貼項目,資金在10-200萬之間。
      
    中央還提出,要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以前我們說家中千萬帶毛的不算,你養的活物再值錢,也不能去抵押貸款。據了解,2016年及以后,養殖活體、養殖水面也逐漸可以進行抵押貸款。養殖業合作社更可以采用產融結合模式,吸收農村閑散資金,發展養殖項目!


    文章來源:中國奶業信息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