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牛奶低價“入侵”中國市場 品牌亂象初現
2016/10/12
當行業內還在討論進口工業奶粉(大包粉)和嬰幼兒成品奶粉沖擊國內市場之時,300多個品牌的進口牛奶正成為一支獨立軍團已經悄然“入侵”中國市場。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液態奶總量42.3萬噸,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進口量。以往標榜高端的進口牛奶“自降身價”,低價與國產常溫奶爭奪市場空間。
進口牛奶低價入侵
原本非主流的進口牛奶如今正在大量涌入。
根據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內累計進口液態奶42.3萬噸,同比增長63.4%,這也已經幾乎追平了去年的進口總量。行業內預計,今年進口液態奶總量或將超過70萬噸,而這一數字是2014年進口總量的2倍還要多。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進口牛奶總量由2008年的幾千噸到2015年的46萬噸,而今年前8個月便追平上年,按此速度,進口牛奶的增速快得驚人。而這也意味著,進口乳制品已不滿足僅大包粉和嬰幼兒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液態奶也作為一支獨立軍團一并進攻中國市場。
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次進口牛奶嘗試搶占國內市場。在十幾年前,以帕瑪拉特、卡夫等國際乳業巨頭為代表的進口牛奶品牌,曾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但由于產品定位和價格水土不服,連續虧損,最終帕瑪拉特等紛紛退出。
但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依然讓進口牛奶眼紅,從2012年開始,進口牛奶開始了新一輪嘗試,此輪進口牛奶來勢洶洶,利用低價戰略在國內攻城略地,迅速搶占了電商市場的主要份額,還逐步在商超和國內牛奶分庭抗禮。
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牛奶平均價格為1300美元/噸,較2010年的1800美元/噸下降了近3成,2016年8月份進口牛奶的平均價格為968美元/噸,相比2014年又下降了25%。
2014年開始,國內牧場倒奶殺牛,乳品企業經營放緩,但也沒有影響到進口牛奶的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液態奶總量已達30萬噸,而2015年這一數字又增長到46萬噸。
而在終端市場,部分進口牛奶則和國產牛奶展開低價競爭。
在主要的電商平臺上,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部分德國和法國產的1升裝全脂牛奶的價格僅有6.9元,大部分1升裝進口牛奶的價格也多在8-10元,而伊利等國產1升裝牛奶價格則在11元左右。而在小包裝牛奶上,除了部分知名品牌,進口牛奶的價格已經和國產牛奶整體接近,丹麥某知名品牌的一款牛奶折算下來只有2元一盒。而國內主要品牌常溫奶就算以促銷價格計算,也在3元/盒以上。
如此低的價格,并不代表進口牛奶虧本賣。
王丁棉告訴記者,進口牛奶如果走電商渠道,就算2元多一盒,應該還有一定的利潤。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由于國際奶價較低,國外主要乳制品出口國的奶價多在2元/公斤左右,因此進口牛奶的生產成本并不高,加上進口關稅為15%,增值稅為17%,以及運費和報關費等費用,1升裝進口牛奶到中國的成本約在6-7元,成本再低一些可能只有4-5元。由于目前大部分進口牛奶依靠線上渠道銷售,線上的流通成本也較傳統渠道更低,這也讓進口牛奶的價格空間更大。
相比之下,國產牛奶成本更高,一方面國內原奶收購價格多在4元/公斤左右,較進口奶的價格高出近一倍。而且國內乳制品競爭激烈,營銷費用居高不下,以國內兩大乳業巨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為例,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廣告宣傳費為40.7億元,而蒙牛的廣告宣傳費為26.5億元,占到其公司總收入的10%到14%;而消費者的盲目追求,讓進口牛奶在這一方面投入很少。
宋亮認為,就算加上各種費用,目前國內牛奶的綜合成本還要比進口牛奶高出30%到50%,正常銷售的情況下,別看進口牛奶價格賣的更低,利潤反而還比國產牛奶高。
進口牛奶品牌亂象初現
近期包括德國、澳大利亞產進口牛奶先后爆出食品安全問題,也讓進口牛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但記者發現,除了德國知名品牌“好沃德”之外,其他出問題的“諾科”、“喬尼牧場”等品牌卻聞所未聞。
事實上,隨著進口牛奶的熱賣,以及嬰兒配方奶粉領域監管的收緊,越來越多的貿易商看好進口牛奶,進口牛奶品牌數量增長迅速,大有成為下一個嬰兒配方奶粉的趨勢。
“目前進口牛奶品牌數也有明顯的增長,在國內銷售的進口牛奶品牌已有200-300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而行業內另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稱,目前我國進口牛奶來自30多個國家,大小品牌已有的700-800個品牌之多。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內多家電商網站上看到,進口牛奶的品牌繁多,1號店、京東進口牛奶品牌均超過90個。而部分進口牛奶價格雖然便宜,蛋白質等指標低于國內牛奶水平,而部分保質期1年的常溫牛奶甚至違反應該避光儲存的常規采用透光玻璃瓶包裝。
而這樣的局面或與牛奶進口難度較低有關。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國內對于進口牛奶沒有特殊的監管,以包裝食品的形式進口,備案完整、手續齊全的話,只要3-5個工作日就可清關,檢驗檢疫方面則需要15到30個工作日,通過即可上架銷售。
大量的進口品牌涌現,讓行業人士表示擔憂。
王丁棉告訴記者,本來牛奶是我國乳制品企業固守和占優勢的市場,現在也開始守不住了,進口牛奶正在瓜分我們的市場。我國的常溫奶(純奶)、巴氏奶總量不到2000萬噸,現在目前進口雖不到百萬噸,嚴重沖擊還談不上,但這樣高的增長率再過幾年便開始逐步形成一定的市場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主要的乳品企業中,液奶的收入往往也占到比較高的份額,上半年伊利和蒙牛液態奶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例高達78%和87%。
在宋亮看來,由于成本更低,而且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有偏好,進口牛奶大量涌入的趨勢已成定局。從長期來說,進口牛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國內發展牧業在環境、環保方面的影響,進口牛奶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目前進口牛奶對國產牛奶產生了沖擊和替代應引起重視。
對此,宋亮建議進口牛奶的中國市場話語權應該由本國企業掌握,同時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修改并提高牛奶的進口標準,讓進口牛奶優質優價,從而和國產牛奶在市場上錯位競爭,避免未來對國內牛奶產業產生沖擊。
相關鏈接
進口牛奶頻頻出問題
進口牛奶頻頻出問題,國產乳品處于歷史最好水平,消費者應理性選擇。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8月30日發布通告,近期,質檢總局公布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在多批次澳大利亞進口巴氏殺菌乳產品中發現不合格,其中澳方企業Camperdown Dairy company Pty Ltd 輸華產品多次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超標。通報稱,8月26日,國家認監委約談澳大利亞駐華使館,通報上述情況,通知暫停該企業在華注冊資格,要求其他涉及進境不合格信息的輸華巴氏殺菌乳企業限期提交問題調查和針對性整改報告。
這已經不是澳大利亞輸華巴氏奶第一次出問題。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就有12批次的來自澳大利亞的巴氏殺菌乳出現質量問題,包括大腸菌群超標,非脂乳固體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菌落總數超標等質量問題。
而進口牛奶整體也是問題頻出,在對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信息統計發現,截止到目前,今年已有45批次的進口問題牛奶被銷毀,來源包括德國、法國、丹麥、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其中也不乏愛氏晨曦、百吉福、荷蘭乳牛等品牌產品。原因多為菌群超標、酸度超標、發霉、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包裝不合格等。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分析,出現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等問題,生產商要負主要責任。之所以進口牛奶頻頻出問題,一方面和澳洲、歐洲的部分企業對生產質量把控不嚴,導致生產過程中出現失誤有關。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已成為各國奶企爭奪的焦點,出口國急于將牛奶輸出到中國,但對貨品的質量檢測把控不嚴。
國產液態奶PK進口液態奶
國產液態奶PK進口液態奶 專家建議首選巴氏低溫奶。
8月16日,《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6)》(下稱“報告”)首次發布:2009-2015年國家有關部門連續7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我國乳品質量安全風險完全處于受控范圍內,為歷史最好水平。報告中對中國市場銷售的液態奶監測數據表明:抽檢的進口常溫奶樣品生物活性物質營養或遠不如國產液態奶。
市場調查發現,與國產液態奶相比,進口液態奶還存在著諸多消費者并未特別注意的諸多問題。
國內外液態奶諸多指標無明顯差異
黃曲霉素M1、重金屬鉛檢測指標上,國產與進口液奶并無明顯差異。另外,獸藥殘留監測結果表明,無論是國內外的常溫奶還是國內外巴氏殺菌乳樣品,都不存在使用違禁獸藥或超過限量標準的情況。
進口液奶活性物質營養或遠不及國產
“生鮮乳中的糠氨酸含量微乎其微,約為2~5mg/100g 蛋白質,且含量不受奶牛品種和飼養環境變化影響,但是經過熱加工后,乳制品中糠氨酸含量增幅很大”。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北京)中心主任王加啟介紹。生鮮乳熱加工程度越強,作為牛奶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副產物糠氨酸含量就越高,乳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損失越大。
國產UHT 滅菌乳樣品中糠氨酸的平均值為196.1mg/100g蛋白質;進口UHT 滅菌乳樣品中糠氨酸的平均值為227.0 mg/100g 蛋白質,遠高于國產UHT 滅菌乳樣品。
“進口常溫奶糠氨酸更高,就表明牛奶滅菌時受熱越高,其生物活性物質損失嚴重,其營養價值就降低,消費者喝到的就不是優質牛奶”。王加啟如此表示。
我國原奶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2015年全國乳制品抽檢合格率99.5%,高于食品抽檢合格率2.7個百分點,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安全食品之一。在奶源上,自2009年以來,農業部共抽檢生鮮乳(指從奶牛、奶山羊等奶畜乳房中擠出的、未經加工的原奶)樣品15.1萬批次,抽檢對象覆蓋所有奶站,檢測指標涵蓋所有違禁添加物。檢測結果顯示也是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不少進口牛奶保質期長達1年
“一般而言,牛奶從第四個月開始,其物理性質將發生變化。比如說蛋白質開始析出,油和水開始分離,牛奶的香氣、風味、甜度、口感、顏色都開始下降,苦味和不愉快的氣味開始上升”,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理論上而言,延時超高溫滅菌技術可以生產出保質期為一年的常溫奶,但這是以犧牲牛奶品質為代價的,不少進口牛奶保質期甚至長達一年,這意味著當初殺菌時溫度更高或時間延長,即使牛奶沒有變質,但蛋白變性,造成營養也流失了很多,對吸收也不利,也失去了喝牛奶的意義。
有進口還原奶專門銷往中國
胡說有理經過市場調查注意到,有些進口液態奶其實并非完全采用純正的生鮮牛乳作為原料加工的,有的甚至也是拿奶粉還原而成。
一款來自澳大利亞的高鈣低脂牛奶,產品包裝上直接標注是“調制乳”,并稱“含13%復原乳”,其產品配料表中除了“低脂牛乳”外,還有脫脂奶粉、乳礦物鹽,另外還添加了“增稠劑”、“乳化劑”。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復原乳又稱“還原奶”,是指以煉乳或奶粉等奶制品為原料,添加適量水制成與生鮮乳中水、固體物比例相當的液體。由于經過多次熱處理,復原乳的營養物質損失較大,糠氨酸含量升高,乳的固有風味降低。
進口巴氏奶保質期長于國內巴氏奶
巴氏奶是以新鮮牛奶為原料,采用巴氏殺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特點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采用72℃-85℃的恒溫殺菌,在殺滅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時完好地保存營養物質和口感,保質期一般為7天左右。
一一與國內巴氏奶保質期相比,進口巴氏奶保持期卻在15天以上,最長的45天。特別是澳洲鮮奶,在該國保質期為7天,但賣 到中國保質期就延長至21天。
專家建議:挑選牛奶首選巴氏低溫奶
面對市場琳瑯滿目的牛奶產品,消費者到底應該怎么選擇?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大教授李勝利表示,總體看,只要是正規生產上市、保質期內的產品,質量安全上基本都沒有問題,大家可以放心選擇消費。
“從營養價值方面說,牛奶貴在鮮活,我推薦大家多飲用巴氏殺菌乳,也就是常說的鮮牛奶”,李勝利表示,這種乳品的殺菌方式既可以殺死致病菌,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生鮮乳中生物質活性。從方便來說,大家可以選擇高溫滅菌奶,可以長時間室溫保存。對于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選擇酸奶等產品。
王丁棉也表示,臺灣乳協理亊長施宗雄教授在福州兩峽奶業交流會上曾說過:實驗證明,巴氏奶的乳鐵蛋白是常溫奶的1800倍,而乳鐵蛋白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成分,若如此功能成分因超高溫破壞了,那么牛奶還剩下什么呢?因此,條件允許,喝真正的巴氏殺菌奶更營養。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胡說有理、南方都市報、中國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