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短期承壓而非“潰敗”,國人不再盲目
2017/02/092017年2月7日某公眾號一篇標題為《國產奶粉潰敗!2016年市場份額僅有40%,海淘攻城略地 警鐘已經敲響!》的文章,描述2016年的國產奶粉發展態勢用了“潰敗”二字, 吸引了多個媒體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爭議,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食品工作室主任、瞭望智庫研究員 王先知發表了《國產奶粉真的潰敗了嗎?》一文,認為“潰敗”這個詞語不太合適,有點過于悲觀,目前國產奶粉的發展情況最多算是“承壓”。
國產奶粉真的潰敗了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
某公眾號一篇文章的標題,形容2016年的國產奶粉發展態勢用了“潰敗”二字, 不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其他同行的關注,昨晚甚至引發中國食品記者圈內的唇槍舌戰。
首先,先表明態度,我認為描述目前國產奶粉的整體發展態勢用“潰敗”這個詞語不太合適,有點過于悲觀了,目前國產奶粉的發展情況最多算是“承壓”。搜了一下百度,潰敗釋義:“形容軍隊等被擊敗后,凌亂不堪的樣子”。有兩個含義:1、失敗;被打垮。2、破敗。
從目前國產奶粉的整體發展情況來說,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洋奶粉和國產奶粉之間的競爭,有些年份洋奶粉占據的份額多了一些,國產奶粉占據的份額在另一些年份多了一些,也都屬于正常,并不能說明誰就失敗了,如果把時間的維度再拉長四五年,可以說是各領風騷一些年。
眾所周知,2008年國內爆發了三聚氰胺事件,許多年過去了,這一事件對于中國乳業的負面影響依然陰魂不散。不過,經過了八年的艱苦抗戰,中國奶粉應該說還是扳回了一局,目前從整體的恢復情況來看,消費信心還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乳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乳業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親自去中國乳企考察,對振興民族奶業、重塑消費信心提出明確要求。中國乳業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2015年乳制品抽檢合格率99.5%,2016年前三季度抽檢合格率為99.7%。
2016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報道稱,“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河北奶業以至整個中國奶業帶來很大沖擊,國產奶粉因此受到質疑,洋奶粉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從2008年之前的20%一度飆升至后來的75%”。
上述公號文章中的數據稱,2016年國產配方奶粉只有40%的市場份額,這個數據的準確度姑且不說,即便是40%也問題不大。從這個數據對比來看,國產奶粉目前并沒有呈現出潰敗,和75%相比反而是恢復了。
正如業內一位知名乳業專家告訴筆者的那樣,2016年,從數字上來看,國產奶粉的整體份額是有一點下滑,但是說潰敗就有些悲觀了,畢竟經過8年來的努力,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還是提升很大,也更加理性的看待洋奶粉了,稍以時日,未來國產奶粉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其實這些年,外資奶粉品牌在華的發展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以多美滋奶粉為例,其在“賣身”前的2004年至2012年間,曾連續保持業務增長,并在傳統嬰幼兒奶粉渠道占據第二大市場份額。然而,自2013年相繼發生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第一口奶事件”后,多美滋中國業績便開始一蹶不振。
直至2016年5月2日晚,雅士利國際發布公告,擬出資1.5億歐元(約11.2億人民幣)從達能手中收購多美滋中國全部股權,隨這份收購公告一同曝光的,還有多美滋中國近三年業績的大幅虧損,其2015年凈利相比2012年下降了200%。
不僅如此,近日筆者從美贊臣中國公司證實,該公司目前正在與利潔時公司就以每股90美元收購美贊臣已發行股份進行商談,涉及總金額約為167億美元。
據一份行業數據顯示,美贊臣是世界第三大嬰兒食品制造商,占有全球嬰兒食品10%的市場,位于雀巢和達能之后。在亞洲嬰兒奶粉市場上,美贊臣僅次于雀巢(含惠氏),占有12%的市場份額。
但是自從2013年受“行賄門”、高層震動等因素影響后,近年其業務大幅下滑。具體而言,2015年美贊臣實現凈利潤6.54億美元,同比下滑9.2%,2016年實現凈利潤5.45億美元,同比下滑16.6%。
有分析認為,“業績下滑”是美贊臣“賣身”的主要原因。美贊臣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近兩年也不斷下滑。
筆者認為,目前國產奶粉的機遇還是大于挑戰的,國產奶粉中出現了新的情況。2017年的亮點也是很多的,比如伊利、飛鶴、澳優、君樂寶、三元等品牌,整體增長情況還是不錯的。
據了解,飛鶴集團銷售額達68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下半年同期增長超過30%,高端粉增長達80%;君樂寶乳業奶粉業務同樣增長迅速,2016年該企業的奶粉業務從7.2億元增長到12億元,同比增長超六成;2016年,三元奶粉逆勢兩位數增長,銷售收入10億元左右。
不僅如此,主要從事生產、營銷及分銷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澳優,2016年業績也實現逆市大增長。澳優2016年前三季度的收入為18.93億元,同比增長28.8%;溢利1.39億元,同比大增194.9%。
當然,國產奶粉也不能盲目樂觀,壓力還是不小的。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進口奶粉60.42萬噸,同比增加10.4%,進口額14.78億美元,同比下降1.9%,進口量在過去20年中,僅低于2013年和2014年,價格降至2009年的水平。
有乳業專家預判,“2016年跨境購銷售額在150億元左右”。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產奶粉的銷售就會同步下滑150億元。因為跨境奶粉不僅搶奪了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一些大牌洋奶粉的市場份額也被蠶食掉了,多美滋、美贊臣、雅培等知名洋奶粉品牌市場份額的下滑即是例證。
在2017年1月舉辦的“中國奶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某機構大膽預計,2017年的進口量將會下降至50萬噸,主要原因是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人民幣貶值,進口奶粉替代國產奶源已沒有價格優勢,加之國內奶源供給恢復增長,乳品企業會更多的使用國產奶源。
當然,咱們也不能回避問題,2016年國產奶粉中的不少品牌確實出現了銷量下滑,比如雅士利、貝因美等品牌,但是困難畢竟只是暫時的,這些企業的轉型也都出現了好的苗頭,2017年的業績有望得以改善。
正如飛鶴奶粉總裁助理魏靜所說的那樣,就目前的奶粉行業來說,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國外低價奶源、跨境電商沖擊,均影響著中國嬰幼兒乳業前進的腳步,飛鶴相信隨著國家監管的不斷完善,市場環境的逐漸改善,國產奶粉一定能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輝山乳業副總裁王欣宇也認為,中國乳業想要讓消費者重拾“國貨”信心,也不能一蹴而就,“信任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建立信任的根本是要了解消費者真正適合,真正所需”。
在乳業專家宋亮看來,中國乳企近年來積極布局國際化戰略,實際上也是“國貨”信心提升的有力舉措和重要表現,標志著中國乳業正在從2008年乳業之殤中逐漸恢復過來,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競爭中。
文章來源:乳業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