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淺談發展本土奶源的重要性,不應舉著享受全球

    2017/02/13

      這些年奶業很受關注,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奶業無足輕重,缺了可以進口,養這么多奶牛是徒增資源和環保壓力。上周四,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國產奶 如何放心喝》一文,文中提到,“無需盲目做大中國奶業。奶制品不同于糧食,并非戰略物資,并不拒絕全球化的紅利。中國不用為發展奶業而大量耗費本就不多的耕地、林地、濕地,徒增環保成本,過度透支本土資源。” 這種認識在政府、媒體、甚至行業內都有相當的市場,這個判斷對于其他產業或許適用,但是對于奶業卻有不妥。

    奶制品確實不是你的糧食,但確是萬千嬰幼兒的“糧食”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6個月大的嬰兒母乳喂養率為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也低于日本51%。嬰幼兒配方乳粉是重要的母乳替代品,我國每年有1700萬左右新生嬰幼兒,數千萬孩子需要靠奶粉喂養,把奶粉稱作嬰幼兒的“糧食”應該不為過。毛主席就曾講過,“要使我國人民健康,娃娃們長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就要多喝牛奶,我國要大力發展奶牛”。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視察奶粉企業時也曾說,“讓祖國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視”。


    奶制品不是戰略物資?這種認識只因沒有“痛的領悟”
      
    什么是戰略物資,就是對國計民生和國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質資料。在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曾經一度以奶粉對伊拉克進行制裁,拒絕并停止奶粉對伊拉克的出口,而伊拉克國產奶粉不足,導致伊拉克國內奶粉緊缺,造成大量嬰幼兒餓死。這雖是極端情況,我國大概率不會出現,但是不是也值得警惕?事實上,2016年12月27日,農業部、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食藥監總局五個部委聯合發布“十三五”奶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奶業的四個戰略定位,其中一條就是“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什么是不可或缺,就是無法替代或缺少的,既然對老百姓的健康不可缺少,這難道不是戰略產業?不是戰略物資?

    奶業并非拒絕全球化的紅利,現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是一個互通有無、互補余缺的時代,乳制品進口確實非常有必要。但現狀是,乳制品有過度進口的特征。2008-2016年,我國乳制品進口從35.1萬噸增至217.7萬噸。進口量只是表面現象,關鍵還要看進口的產品結構,我國進口的乳制品中大包原料奶粉是大頭,2016年,我國進口大包原料奶粉62.4萬噸,折合生鮮乳500萬噸,這些原料奶粉是生產乳制品的原料,它直接要和本土的生鮮乳競爭,直接打擊的是奶牛養殖。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大國之間的乳制品貿易基本都是成品,或短缺的原料,因為成品品質有好壞,有不同類型,需要通過貿易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而我國生鮮乳已無明顯短缺,生鮮乳品質和國外也已無差異,原料奶粉進口占比過大是不合理的。

      從自給率看,2016年我國進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鮮乳約1300萬噸,國內牛奶產量3602萬噸,奶類產量數據暫時還沒有公布,預計在3720萬噸左右,以此計算,2016年我國奶源自給率為74.1%,比2015年下降3.8個百分點,比2008年的95%下降了20.9個百分點。因為進口乳制品要進入流通領域,我國雖然有3700萬噸左右的奶類,但扣除損耗、飼喂奶牛和統計水分,實際進入流通的商品奶類應該不超過2800萬噸。如果按照口徑一致,測算流通領域奶源自給率,這個數據比74.1%還要低。但客觀地說,目前這個自給率不算過低,關鍵還要看未來,如果進口趨勢不改,那跌破70%近在眼前。來看看鄰國日本,日本養牛的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還不如我們,但奶業被歸類為重點保護產業,實施了著名的“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計劃,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80公斤左右,牛奶自給率始終保持在70%左右,在食品中僅次于大米、雞蛋和蔬菜。因此,我們現在不應該談論奶業享有全球化紅利的問題,而是要談論如何規避或減緩全球化帶來的弊端,保住本土奶業的問題。

    不能舉著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旗幟,為無選擇、無節制的進口站臺
      
    為什么乳制品進口還在持續增加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關稅大幅低于產業能承受的水平,根據WTO的通報,2014年全世界平均關稅水平是62%,2016年我國乳制品進口的實際水平卻不足10%,特別是按照中新自貿協定和中澳自貿協定的規定,2017年,我國從新西蘭進口的大包原料奶粉關稅降至1.7%,嬰幼兒配方乳粉、液態奶、奶酪、黃油、乳清等主要產品關稅已降為零。從澳大利亞進口的乳制品關稅也大多降至10%以內(液態奶為10.5%,大包原料奶粉為7.5%)。即便如此,其實國內奶業還有最后一道防線,那就是乳制品的產品標準,我國乳制品產品標準大多在2010年修訂,那確實是一個優質生鮮乳短缺的時代,因此很多產品允許甚至被鼓勵使用進口大包原料奶粉,但時過境遷,這個標準的適用性、科學性需要重新評價。事實上,牛奶不宜長途運輸,有天然的本土優勢和自我保護能力,我們不能以享受全球化紅利自毀防線,不能舉著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旗幟,為無選擇、無節制的進口站臺,更不能讓享受全球化紅利成為國內奶源過剩、奶業無需盲目做大的借口。

    奶業并沒有做大,更沒有盲目,奶業振興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
      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應該在25公斤左右(這是估算數,和官方數據是36.1公斤有所偏差),且不和歐美國家人均消費量250公斤以上比較,僅和周邊的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省人均60-80公斤比較,奶業還沒做大這個判斷應該是站得住腳的。
      現在行業中有一種認識誤區,認為這幾年中國奶牛養多了。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判斷,這幾年奶業轉型升級,行業不景氣,散戶退出很快,奶牛存欄實際上是下降的,據推算,荷斯坦奶牛實際存欄已下降為600萬頭左右,如果沒有規模化奶牛養殖企業的崛起,補位散戶退出的缺口,奶源將極度短缺。每年的2-7月,奶業進入生產旺季,消費進入淡季,牛奶都會有過剩的現象。從目前情況看,今年乳制品進口的勢頭依然很猛,奶源輸入型過剩問題仍然比較嚴峻,需要行業上下游努力共渡難關。
      
    奶牛養殖不僅對乳制品加工重要,對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非常重要,奶業振興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今年一號文件第1條就提出“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在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特別是糧改飼試點中,奶牛養殖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奶牛是消耗青貯玉米、優質苜蓿數量最大的畜種,一頭高產泌乳牛一般需要2畝青貯玉米,1.5-2畝苜蓿,2016年,全國180萬噸優質苜蓿和900萬畝青貯玉米(2015年)主要飼喂奶牛。《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提出,“十三五”期間調減玉米種植面積5000萬畝以上,青貯玉米增加1600萬畝。只有奶牛養殖得到大的發展,才能順利完成種植業結構調整,糧經飼才能協調發展。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發展奶業、振興奶業,才能順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任由進口沖擊養殖業,奶牛存欄持續減少,那么種植業結構調整多出來的青貯玉米和苜蓿由誰來消化呢?
     



    文章來源:乳業資訊網 作者:王玉庭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