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加快推進小農現代化,是
2017/05/18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快培育現代小農
我國農業總體上還是小農經濟。中國是個小農社會,印度、日本、韓國也小農社會,但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不同。日本、韓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現代小農,日本甚至已經具有后現代小農的特征,印度更多是傳統小農向商品小農過渡,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正在由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轉變。預計到2049年建國100周年、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夢想的時候,中國仍可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小農社會。截至2016年底,經營規模50畝以下的農戶仍然有近2.6億戶,其中絕大多數戶均5畝左右;農村流轉土地面積超過35%,經營50畝以上的新型主體350萬個,這對世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量,但對中國來說比例依然很低,而且平均每戶100畝的經營規模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相比,也都算是小農戶。在相當長時期內,小農戶始終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組織形式,這是基本國情。要由商品小農過渡到現代小農,就要實現農業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分享。過去講農產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市場波動幅度很大,但是近十幾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多了多了”的越來越多,小農沒辦法獲得應有的利潤,也浪費了生產資源。這表明有些供給是低端無效的,國際競爭力也不強。因此,小農需要加強聯合聯營,提高生產標準化水平,增強市場議價能力。
抓緊培育現代小農恰逢其時。以提高農產品供應體系質量和效率為核心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全面提升,為我國小農加快由“商品小農”轉變為“現代小農”指明了方向。
第一,充裕的農產品供給為現代小農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農產品短缺的年代,小農戶只要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沒有全面現代化的動力,也缺乏現代化的土壤。在農業發展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背景下,允許小農戶可以從單純追求高產的壓力下解脫出來,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第二,城鎮化加速推進為小農戶現代化創造動力。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城鎮化推進最快的時期,往往是小農戶加速現代化的時期。我國正處于城鎮化中后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到2020年還有1億人要進城,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和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偏好,必然對小農現代化產生強大動力。
第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為小農現代化創造了條件。2016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600美元,正處于消費結構加速升級的重要時期,人們不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吃得健康,還要從農業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悅。這一方面為小農戶滿足多樣化大市場需求創造了空間,另一方面也要求小農戶的生產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有明顯提升。
第四,智能、共享、泛在的信息技術為加快培育“現代小農”提供了難得機遇。最近我一直在關注共享單車模式。我們可以研究借鑒這一模式,探索推進小農聯合聯營共享,實現小農戶的標準化生產和按需定制。未來中國小農生產的農產品,完全有可能像單車一樣實現共享,通過APP建立聯合運行模式,推動“商品小農”向“現代小農”轉變,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二、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動小農現代化
沒有小農現代化,無法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當前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產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把分散的小農戶跨時空、跨地域聯合起來,幫助小農戶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將比以前靠行政手段更有效率;經營方面,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線上線下融合,可以把同類項的小農戶與多元化市場需求對接起來;服務方面,讓小農戶利用移動終端增強發展生產、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作為新型職業農民融入到農業產業鏈中,合理分享利潤。前一段時間我們專門開展了農民手機培訓,全國有手機的農民如果都會用不同的APP,就會明顯增強發展生產、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將新型農業要素融入到生產過程中。
下一步,要重點推動小農戶連上大市場,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主動分享產業增值;讓小農戶用上新技術,成為新應用的定制者;把小農戶培育成新農民,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將來為中國小農服務的技術提供方,不一定來自中國國內。中國小農戶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取全世界任何地方某種農產品的新技術,而且成本還很低。小農戶要發展什么,完全可以在網絡上定制。比如酸黃瓜,中國研究的很少,但是歐洲很多人都吃酸黃瓜,品種、栽培和加工技術都比較成熟,小農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從歐洲引進酸黃瓜生產,主動對接全球化的服務提供者,主動參與全球化的競爭。這將帶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新模式,帶來科研方式、科研思維、科研設計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因為地域性、季節性,以前存在天然的交流屏障,而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甚至消除跨國界流動的障礙,這對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是顛覆性的挑戰。
三、加快培育支撐小農現代化的市場服務體系
第一,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精細布局農業品牌建設。幾天前我部在鄭州剛剛召開了首屆全國農業品牌大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會議,而是通過系列策劃,為中國農業和廣大農民提供系統的品牌服務。我們將立足精致發展,全產業鏈設計品牌戰略;立足精管細作,推動建立綠色生產體系;立足跨界融合,推動建立龍型產業體系;立足深耕市場,推動建立高效營銷體系。
第二,立足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打造權威信息發布平臺,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我們今年在十個省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快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范。中國一共有60萬個村,60萬個村能夠都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統籌線上線下發展農業,這在人類歷史上沒有過。大家不要小瞧信息進村入戶這個事,如果我們把60萬個村子的信息進村入戶平臺都建好了,將來能為全世界小農信息化提供可行的案例。中國在推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上有體制優勢,行政加市場,政府加社會,市場創新的活力和政府整合資源的能力有效結合,這在全世界屈指可數。我們要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發布農產品批發市場指數、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表等信息。這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比我們做的早,但是中國的國情不一樣,針對小農戶的信息服務挑戰要比美國等國家大得多。我們要不斷提升批發市場200指數、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表和《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的權威性,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開展信息發布,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經營者的“一網打盡”式市場信息服務格局,要從過去抓生產轉到以抓服務為主的現代農業的管理模式。我們還要全面推進農民手機應用智能培訓。韓長賦部長今年在德國參加G20農業部長會議時,重點介紹了中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特別是農民手機培訓工作,得到了與會各國農業部長的熱烈反映和高度評價。城里人用手機“玩”得多,主要是滿足生活方面的需要,但農民用手機不僅要改變自己的信息落差,更重要的是改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生活水平。因此,農民手機培訓效果很好,影響深遠。
第三,立足構筑小農收入安全“防護網”,建立健全農戶經營風險防范機制。針對新形勢下小農戶面臨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以穩定農民收入預期為目標,發揮好“組合拳”作用,特別是要加快發展保險、期貨等風險防范市場化工具,加強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全面推進“菜籃子”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助力小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確保鮮活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小農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必須認真對待和重點推進的主要任務,需要宏觀面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微觀面的積極參與。依靠市場化信息化提升2億多小農戶利用信息、參與市場、融入產業的能力,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小農現代化,具有重大國際示范引領作用,是支撐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的必然選擇。
本文來源:中國農業預警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