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綠色集成技術牽住奶業“牛鼻子”

    2017/10/26
      一直以來,奶業都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產業,近年來,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現代奶業的格局初步形成。
     
      存欄奶牛19748頭,成母牛近萬頭,年單產10.5噸,乳脂率3.9%,乳蛋白率3.31%。
     
      這是寧夏賀蘭縣賀蘭中地生態牧場有限公司(下稱中地牧場)的生產數據。從這組數據來看,無論是奶牛的生產效率還是生鮮乳品的品質,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科技的有力助推,是中地牧場高水平奶業生產的一大關鍵。從2015年起,中地牧場成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奶牛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核心示范基地之一,科研院所、大學、技術推廣部門等協作聯手,為中地牧場提供了綜合的技術集成方案和高效生產模式示范。
     
      十月中旬,中國農科院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現場觀摩會在寧夏銀川舉行。記者從觀摩會上得知,相關成果和技術已從中地牧場走向了寧夏多個奶牛場,示范推廣奶牛場占寧夏規模奶牛場的64.3%,覆蓋奶牛存欄的66.4%。
     
      不僅僅要在點上技術集成,更要在面上進行示范推廣,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形成的模式和經驗,正助推寧夏奶業發展大步向前。
     
    奶業發展難題待破解
      一直以來,奶業都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產業,近年來,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現代奶業的格局初步形成。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奶牛存欄量約1480萬頭,奶牛產量3602萬噸,位居世界第三;全國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3%,規模化養殖場機械化擠奶率達到100%。
     
      然而,在奶業加快規模化轉型升級的背后,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奶牛單產低、飼料轉化率低就是一大產業難題。據悉,我國泌乳奶牛年均單產比奶業發達國家低30%左右;飼料轉化率為1.2,相比奶業發達國家約低0.2。
     
      生產效率低下帶來了生產成本高企、養殖效益下滑等系列問題。我國生乳生產成本約為2.5元~3.5元/公斤,原奶價格為3.4~3.9元/公斤,和新西蘭、美國、荷蘭等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成本高30%~50%。此外,奶牛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奶牛健康差、養殖環境問題凸顯等也束縛了我國奶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滿足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的技術需求以及為國家奶業相關產業政策落地提供技術支撐,從2015年開始,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了“奶牛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
     
      “項目的目標旨在通過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的研究與示范應用,提高奶牛單產、飼料轉化率和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實現并帶動奶牛生產提質增效。”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軍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集成五項技術包
      項目實施2年多以來,已在全國7個優勢生產省區部署了12家示范奶牛場,其中核心牧場3家。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些示范基地的選擇根據不同飼養規模和不同生產水平部署,“比如青島奧特奶牛場,就是適度規模場和現代家庭牧場飼養模式的示范;黑龍江鑫海奶牛場是中等規模飼養模式示范;寧夏賀蘭中地生態牧場就是集約化牧場模式示范。”他說。
     
      因地制宜是技術集成的關鍵。中國農科院和寧夏畜牧工作站技術人員結合示范點的實際情況,研究集成了五項主推技術:優質青貯飼料高效生產利用技術;優質原料奶生產與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模化牧場高效繁殖技術;規模化奶牛場云數據集成與信息化技術;奶牛場糞污循環利用與種養一體化模式。
     
      雖然簡單概括為五項技術,但其實每一項技術都是一個集成的“技術包”。
     
      以優質青貯飼料高效生產利用技術為例,其包括了苜蓿青貯收貯調制、青貯飼料質量安全控制、青貯飼料高效飼用等多項技術,涵蓋青貯飼料收貯、生產、利用的各環節。
     
      “在奶牛的生產中,粗飼料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涉及奶牛的健康、牛奶的產量和品質。”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卜登攀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隨著我們國家奶業生產由中小規模轉向規模化生產,粗飼料的需求量特別大,但我國優質粗飼料的供給明顯不足。同時,上游的飼草種植和下游的高效利用之間,還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在飼草種植生產之后,如何利用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效益。”他強調。
     
      為此,研究人員構建了優質粗飼料尤其是優質青貯飼料標準化生產過程,建立了質量評價標準和技術規范,并提供了高效生產和高效利用優質方案。據了解,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玉米青貯和苜蓿青貯制作工藝與質量水平,并推動打造了種養結合模式,采用苜蓿青貯加苜蓿甘草飼喂,奶牛頭均提高日產量逾2公斤。
     
      再比如,優質原料奶生產與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可分解為全混合日糧精準配置、營養代謝與調控、飼料原料安全管控、規范飼養生產管理等技術要點,從確保飼料質量安全入手,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牛群質量與原料奶品質。
     
      規模化牧場高效繁殖技術則旨在通過同期發情—定時輸精技術、奶牛發情觀察輔助技術、早孕診斷技術等來實現周期發情,提高奶牛參配率,在方便奶牛的生產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繁殖疾病發病率,延長奶牛利用年限。
     
      此外,奶牛場糞污循環利用與種養一體化模式,提高了生物利用率,減少了污染;種養結合形成了農牧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提高了經濟效益。規模化奶牛場云數據集成與信息技術則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高效精準飼喂,實現了奶牛場的高效精細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助力寧夏奶業升級
      寧夏處于“黃金奶源帶”,有著悠久的奶牛養殖、牛奶消費歷史和優越的產業發展條件,奶業是寧夏“1+4”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寧夏奶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國奶業的一面旗幟。
     
      不過,寧夏奶業發展仍面臨著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種雜,荷斯坦奶牛數量少,養殖技術落后等問題。因而,改良品種,大幅提高單產水平,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成為促進寧夏奶業發展的“牛鼻子”。
     
      2015年以來,在中地牧場之外,項目成果在寧夏多地進行了示范推廣,奶牛場占寧夏規模奶牛場的64.3%,覆蓋奶牛存欄66.4%。示范牛群各項技術指標明顯改善,生產性能和生鮮乳質量顯著提升,生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奶牛養殖效益進一步提高。
     
      從優質飼料供應體系來說,2017年紫花苜蓿、燕麥草等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800萬畝;從良種繁育體系來說,建立了30個核心示范牧場,系統選育了年單產高于9.4噸高產奶牛核心群1萬頭,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從標準化規模養殖體系來看,實現了關鍵配套技術全覆蓋,全區標準化規模奶牛場達到252個;從經濟效益上來說,示范奶牛場泌乳牛牛群胎間距平均縮短了4~6天,頭均節本220元以上;頭均日單產提高0.6~0.8公斤,每公斤奶飼草料成本下降了0.08~0.36元,頭均日增收2.28元以上。
     
      “不僅項目本身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值得總結,而且寧夏的經驗非常寶貴,值得在全國推廣。”在觀摩會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對奶牛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予以了肯定,并希望項目組進一步做好示范推廣工作。
     
      “企業是技術實施的載體,與企業合作,技術才能走完從‘頂天’到‘立地’的‘最后一公里’。”秦玉昌表示,奶業產業一體化是奶業提質增效的根本,提質增效應該走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道路。他強調,應該由標準和規范來引領奶業的提質增效。他還建議,提質增效應該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和行為,“全行業共同發力,才能穩步推進奶業發展水平。”


    信息來源:食品產業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