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出臺加快乳產業升級的若干意見
2017/12/01
借十九大東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再掀乳業發展新浪潮,日前出臺的《呼和浩特市關于加快乳產業升級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優化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全產業鏈協調發展的示范城市;進一步引領帶動乳業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新進程,率先實現乳業工業4.0;進一步提升全產業鏈創新水平,創建世界級乳業創新中心。圍繞乳產業升級,發展乳業共同體,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全球“一帶一路”乳業資源整合的策源地,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

《意見》從深入推進乳業供給側改革,促進奶源基地建設提質升級;加快推動乳產業國際化、智能化、集群化、新興化發展;建立世界級乳業創新中心以及加強組織和政策保障等五大方面二十七個內容,就如何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進行了細致要求。
作為享譽國內外的“中國乳都”,我市已形成了規模化、現代化、全產業鏈發展的千億元級乳產業集群,匯集了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乳業產業鏈。全市奶牛頭數、奶產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費量等均居全國首位。2016年,全市乳制品產量達到210.9萬噸,繼續位居全國乳制品產業十大城市之首;伊利、蒙牛進入世界乳業8強和10強,兩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占全國乳制品行業收入的三分之一。
《意見》鼓勵發展家庭牧場等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推動建立更為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加工企業自建、收購、參股、托管養殖場,推行企業與養殖場、合作社簽訂生鮮奶長期購銷合同,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實行訂單生產,逐步形成奶農與乳品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機制,有效促進農牧民增收。支持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擔保公司、保理公司等普惠金融機構,為奶農提供“牧場保”“青貯保”“預付保”等金融產品,實現“精準幫扶”,解決奶農融資問題。
《意見》提出,要實施“智慧乳業”行動。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提升產業智能化發展水平。建設呼和浩特智慧乳業公共服務云平臺,整合種植、養殖、防疫以及生產、銷售、流通和終端用戶資源,創建乳品行業全產業鏈生態環境。通過智慧乳業的實施,推動“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率先進入乳業工業4.0時代。同時鼓勵伊利、蒙牛等重點企業聯合建立內蒙古特產電商平臺,打造草原綠色食品線上銷售平臺。
《意見》提出要依托伊利、蒙牛等重點企業現有科技創新載體和在國際、國內乳品行業領先的地位和能力,建設國際化乳業全產業鏈創新園區和乳品標準創新中心,規范和統一牧場管理、乳品運輸、乳制品加工工藝、乳品質量控制、乳品檢驗技術等行業標準,保障乳品質量和安全。《意見》還就加強組織和政策保障,建立乳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強化乳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育等提出要求。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乳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奶源基地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全市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擴大到30萬畝,畝產干草達到800公斤以上,蛋白質含量18%以上。奶牛存欄增加到50萬頭,500頭以上規模化牧場占比達到100%,奶產量增加到240萬噸,補充發展奶山羊養殖,牧場管理普遍實現標準化、智能化。
——產業一體化進程快速推進。龍頭企業、家庭牧場、奶農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地位確立,組織化程度和風險抵御能力明顯增強,奶農與乳品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機制全面建立,一、二、三次產業得到有效融合發展。
——建成千億元級國際化乳產業集群,基本形成資源配置合理、技術水平先進、產品結構優化、最具中國活力的千億級國際化乳產業集群,產值突破2000億元,伊利、蒙牛向世界乳業五強穩步邁進。
——建立世界級乳業創新中心,形成涵蓋動植物繁育、疫病防控、營養健康、加工技術、包裝技術、食品安全風險及應對、高端產品開發等產業鏈環節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立足國內、輻射全球的世界級的乳業創新研發中心。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馮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