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建起首個奶牛場
2018/07/03
7月,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最高氣溫僅十七八度,塔什庫爾干鄉庫孜滾村、瓦爾希迭村海拔3200多米,375畝青貯玉米因天涼播得晚。這是為烏魯木齊海關精準扶貧項目首個高原奶牛場而備,基建部分和機器設備業已到位,首批幾十頭良種奶牛預計8月抵達,這個縣將告別沒有奶牛場的歷史。
帕米爾高原的這個奶牛場,將給這座絲綢古城帶來怎樣的改變?
庫孜滾村近80畝的青貯玉米長勢喜人,瓦爾希迭村的玉米地則較為分散,都是海關定點幫扶村,烏魯木齊海關黨組書記、關長趙革等去年考察后決定,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奶牛場由烏魯木齊海關向海關總署申請,與新疆西部牧業公司出資建設,海關出資部分將劃轉為村民持股。
紅其拉甫海關地處海拔3200米的塔什庫爾干縣,關長曹雷與駐村工作隊一起推動項目進程。但這并不容易,有人質疑,高原能種成青貯玉米、養奶牛嗎?
這個縣俗稱石頭城,面積2.5萬平方公里,耕地有限。塔吉克族是游牧民族,種植粗放,產量低,小麥、青稞等多為自用。去年初,高原奶牛基地項目啟動,初步劃定50畝,建1個奶牛養殖場,一期存欄奶牛100頭,預計日產鮮乳2.16噸,年產788噸,年繁育犢牛80頭;建一條日產2噸的巴氏奶生產線。
去年5月,因縣里無種植青貯玉米經驗,貧困戶猶豫不決。烏魯木齊海關駐庫孜滾村、瓦爾希迭村工作隊急了,帶著貧困戶干,全程參與。駐庫孜滾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莊滔、駐瓦爾希迭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石程說,工作隊員手把手教農牧民種了150多畝玉米。“在高原干成事不容易。”曹雷說,建奶牛場關鍵要實現飼草本地化,今年塔什庫爾干鄉64戶村民流轉土地,種青貯玉米375畝,如畝產2.5~3噸,可保證120頭奶牛一年之需,如奶牛養的好,一頭可日產牛奶25~30公斤。縣城寄宿制約3000名學生、縣城居民及鄰鄉對鮮牛奶有剛需。2015年7月國家旅游局授予帕米爾旅游區“中國國際高原風情旅游目的地”稱號,近年來游客增加,對奶制品也有需求,市場有前景。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