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保姆精準“看護”奶業成長
2018/07/04采集牧場糞、奶、土壤等樣品,檢測獸藥殘留和篩選鑒定耐藥菌;給牧場贈送價值6000余元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將實驗室環境測定設備搬到牛場……這個夏天,為了更好地為京津冀奶牛產業高效、健康發展提供精準對接的技術支撐,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的“奶牛保姆”們絲毫沒閑著。
集中一個多月的京津冀精準服務牧場行系列活動即將結束,奶牛保姆提供的各類服務形式,切合奶牛場的實際需要,深受牛場的歡迎,對奶業振興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期間,團隊成員在延慶、昌平、密云、房山舉行了14場集中技術培訓和現場實操培訓,培訓牛場一線員工和獸醫專業本科生280多人次。
5月22日、25日和29日,生鮮乳安全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員丁雙陽分別在延慶、昌平和密云就牛奶中獸藥殘留限量標準與檢測技術開展培訓,讓大家了解了影響畜產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獸藥使用相關的制度與規章等。
針對原料乳質量控制與乳品加工方面,乳品加工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毛學英分別在延慶和密云就原料乳質量對乳制品品質的影響進行了講解,介紹了原料乳中微生物的來源、乳中微生物的控制、生乳貯藏和運輸的品質保持等。
毛學英表示,牛奶加工之前應保持低溫儲存,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另外,原料乳貯存和運輸過程中應避免過度攪拌和顛簸,否則會引起脂肪球破裂,造成乳脂肪不穩定,加速脂質氧化和酸敗,影響乳制品品質。
奶牛乳房炎被列為奶牛四大細菌性疾病之首,我國部分地區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高達61%,每年造成250多億元經濟損失。夏季是乳房炎高發的季節,如何做好防控非常重要。
奶牛普通病防治與安全用藥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李秀波分別在密云和房山就奶牛乳房炎綜合防治與安全用藥進行了專題培訓。
“奶牛患病時應嚴格按照農業部批準的獸藥目錄,使用正規的、合格的產品。對于乳房炎,應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重點做好消毒等環節,針對乳房炎病牛,應及時進行隔離。”李秀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秀波認為,正值夏季,全面細致地了解奶牛乳房炎的發病原因、機理及防治措施,對保障奶牛健康及乳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奶牛夏季熱應激是影響奶牛健康、降低牛場生產效益的最大環境問題,沒有之一。健康養殖與奶牛福利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顧憲紅分別在密云和房山就奶牛熱應激評價與預防進行了專題培訓。
在顧憲紅看來,透徹了解奶牛與熱環境的互作關系,精準判別奶牛熱應激,必將對牛場減少熱應激造成的生產損失發揮積極作用。
此外,還有奶牛呼吸性疾病防治技術、奶牛場糞污處理現狀及對策等培訓,通過這些培訓,有效促進了奶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京郊某奶牛場有奶牛存欄653頭,其中成乳350頭。今年5月初,部分奶牛患急性乳房炎,至5月末達到高峰,臨床型乳房炎達到31頭,發病奶牛牛奶中的體細胞數高達174.9萬/ml。情況十分危急。
以團隊首席專家路永強研究員為首的多位專家在第一時間內制定整體方案。
5月29日,李秀波、顧憲紅及密云綜合試驗站站長溫富勇研究員等專家到生產一線對該牛場進行了實地查驗,查找養殖環境、牛群體況、擠奶設備、操作規程等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采集了奶樣進行致病菌篩選及藥敏試驗。
據李秀波介紹,細菌分離鑒定結果表明: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占22.2%、葡萄球菌占19.0%、鏈球菌占7.9%等;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致病菌對喹諾酮類及頭孢類藥物敏感。
他們建議牛場采用頭孢類和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對癥狀較輕及隱性乳房炎奶牛,采用局部用藥治療;對臨床癥狀較重奶牛,此時已伴有全身癥狀,采用局部乳房注入劑與肌注同時給藥,并做好隔離工作。同時,專家們對牛場擠奶人員進行了現場培訓,對乳房清洗等關鍵環節的不合理操作進行了糾正。
在團隊眾多專家的“保姆式”服務下,牛場乳房炎漫發態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團隊崗位專家除了臨危受命、群策群力解決難題之外,還會到牛場實地開展示范教學,推廣最新研究成果。5月15日,顧憲紅來到北京市昌平區世信太平洋牛場,為80多位北京農學院獸醫專業本科生和牛場工作人員進行示范教學。
專家將近年來研究成果——奶牛熱應激的早期快速判定方法推介給大家,并進行了現場演示,以期牛場能根據牛的“行為語言”精準地調節風扇、噴淋等設備的控制參數,達到節電、節水、增效的目的。
以牛場為講臺,專家結合基本知識和新成果,“教”得實際,牛場一線人員“學”得認真,取得了教學相長、學用相濟、技術落地的顯著成效。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