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今日正式發布優質乳工程標準和標識
2018/08/20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8月20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優質乳工程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公布: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今日正式公布了優質乳工程標準,這就意味著長期以來行業標準缺失的空白將得到填補。與此同時,包括優質乳標識制度也將正式落地實施。
在很多業界人士看來,當前中國的奶業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盡管國內乳品消費規模持續上升,乳制品行業蓬勃發展,但作為行業核心環節的畜牧業缺仍然處在危機之中,虧損、倒奶、關停,依然是養殖業的生存常態。有業內人士直言,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業標準的缺失。
一方面,現行的國家行業標準允許很多乳制品可以添加“復原乳”,導致大批進口大包奶粉傾銷國內市場,不斷沖擊我國奶牛養殖業,致使中國奶業的“產業基礎”持續失血。
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的缺失還導致國產奶與進口奶日趨同質化。我國現行的奶業行業標準(2010年版)曾因門檻低飽受詬病,其中生乳標準對部分關鍵指標限值甚至低于1986年的舊一版生乳國標。(如現行生乳菌落總數標準規定每毫升≤200萬個,1986年版的是≤50萬個,而歐盟、美國的標準是≤10萬個)標準過低,還導致原奶品質參差不齊,不得不采用超高溫的過熱加工方式,導到國產奶陷入與進口奶的同質化競爭中。
上述原因進一步導致國內乳品市場進口常溫奶泛濫。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進口的乳制品達247萬噸,折合成原奶1485噸,占國內產量的40.6%。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進口乳制品增加了12%。雖然我國乳品消費規模持續上升,但新增部份幾乎為進口奶所占。
面對國際奶業激烈的競爭,中國奶業亟須制定行業新標準,鼓勵乳企以生鮮乳為原料生產優質乳制品,從而恢復上游養殖業生存空間,破解產業源頭危機。
令人欣喜的是,奶業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剛出臺不久的《意見》出了明確奶業發展目標任務和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同時,更是著重強調了健全了法規標準體系,包括修訂提高生鮮乳、巴氏鮮奶等國家標準,建立生鮮乳質量分級體系和工藝標準。無論是完善奶業行業標準,還是堅定不移地推動巴氏鮮奶地發展,中國優質乳工程團隊經歷了數年不斷地努力。此次在第二屆中國優質乳工程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首度正式公布的技術規范,意味著長期以來行業標準缺失的空白將得到填補。與此同時,包括優質乳標識制度也將正式落地實施。
接下來,中國優質乳工程將繼續在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推動奶牛養殖技術升級、全面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等方面著力,促進奶業的發展。據悉,優質乳標識即將推出,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正在標識管理辦法也在擬定中,未來乳企要通過資質等級評估,只有全品項通過驗收的乳品企業,才能在產品上使用優質乳標識。
“通過優質乳標識管理制度,把產品的原料等級、加工工藝、品質高低全部標識出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王加啟表示,通過實施中國優質乳工程,普及巴氏鮮奶,促進中國養殖業健康發展,同時讓國人真正喝上好牛奶實現喝奶的價值,讓本土奶企發揮本土優勢,提升民族乳業的競爭力,做到真正的利國利民。
來源:乳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