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振興,內蒙古如何搶占C位?
2018/10/24要想在奶業振興中搶占C位,就要努力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業品牌,打造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小巨人”企業,讓內蒙古奶業質量更加過硬、競爭力更強更優、美譽度更加響亮。
“振興民族奶業,企業義不容辭”。在呼倫貝爾召開的2018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上,D20企業發布了奶業振興宣言,向全社會作出莊嚴承諾,展現出中國奶業人振興民族奶業的決心、勇氣和擔當。
中國奶業D20,已成為乳制品領域的集體品牌標桿。但正如一位奶企負責人所言,判斷一家奶企是否具有世界知名度,至少有三個標準:在奶制品國際市場上有沒有價格和標準的話語權,產品有多少打入了國際市場,研發投入有多少。對照下來,我們還沒有一家達到所有標準的奶企。奶業振興,任重道遠。
人均乳制品消費量,是世界衛生組織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占全國人口一半的農村居民還很少喝奶甚至喝不上牛奶,奶類消費增長蘊含巨大潛力。面對十幾億人的大市場,奶業振興前景廣闊。
中國奶業20強中,內蒙古自治區獨占3家。從指標上看,全區奶牛存欄、牛奶產量、奶類人均占有量、奶產品產值等均穩居全國首位,奶業已成為內蒙古最具代表性、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內蒙古在奶業振興中走在了全國前列。基礎雄厚但問題依存。比如,受進口奶制品沖擊,近年來全區奶牛存欄、牛奶總產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養殖加工存在兩張皮現象,加工企業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合理;大部分規模養殖場缺乏飼草料地,種養結合不緊密……把這些問題歸攏在一起,就是自身競爭力還不強,奶業各個環節都有待轉型升級。
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對奶業振興至關重要。從布局上看,全區80%的奶牛集中在嫩江、西遼河、黃河三大流域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兩大草原。下一步的關鍵,是要提高這五大優勢奶源基地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就要打造高產奶牛核心群,發展優質飼草料產業,支持家庭牧場發展,促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產得多不如產得優。從產品種類看,全區奶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巴氏奶占比偏低,高端干乳制品近乎空白,民族特色奶產品開發不足,多數屬于粗加工生產。隨著居民消費能力提升,人們更加看重健康優質的乳制品,乳品企業只有不斷創新,生產出品種更多、質量更優的產品,才能滿足市場發展和需求新趨勢。
2015年以來,全國每年上半年都曾發生“賣奶難”的問題。奶賤傷農的局面,導致奶牛養殖者很難從加工銷售增值環節獲得合理收益。這也是牧民散養戶及中小型養殖場大量退出的原因之一。養殖和加工關聯度高,乳企和奶農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和諧共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才是長久之道。合作上要規范,構建公平合理的生鮮乳收購秩序;產業上要融合,促進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建立互利共贏的紐帶。
“現在消費者紛紛直購、代購、網購進口奶粉,我們買進口的奶粉人家還限購,這是中國奶業人的恥辱。”幾年前,農業部負責人關于我國乳制品市場現狀的一番講話,在奶企和消費者心中掀起不小波瀾。這其中的原因,是消費者對民族奶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曾經的“三聚氰胺”事件,讓本來生機勃勃的國內奶業一蹶不振,也讓公眾對國內奶品的信心降至冰點。重建消費者信心的道路艱難而漫長,需要靠一個個貨真價實的品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一場場公開透明的治理過程才能樹立起來。
“讓黃金奶源帶孕育出最優質的奶源。”一家媒體曾用這樣的標題寄予內蒙古奶業的未來。要想在奶業振興中搶占C位,就要努力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業品牌,打造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小巨人”企業,讓內蒙古奶業質量更加過硬、競爭力更強更優、美譽度更加響亮。有這樣的決心、勇氣和擔當,內蒙古奶業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