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巨頭壟斷中國奶業:每盒牛奶拿75%利潤,一
2018/12/17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最近發生了很多大事,有關于蘋果和高通的,也有關于華為的。有讓我們興奮的,也讓我們憤怒的。不過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講,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開始懼怕我們的產品,這不正是證明了我們中國企業的強大嗎?
相比起二三十年前,我們的國產品牌同國外巨頭相比還有近乎難以逾越的差距,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已經能夠接近、甚至超越國外巨頭公司,無疑是一個十分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現在還萬不可盲目自信,因為在一些可能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的地方,還有一群國外的公司壟斷者整個行業,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利樂包裝。
國產牛奶背后的吸血鬼
說起利樂包裝,估計沒多少人聽說過,這家公司被稱之為“乳業戰場背后的軍火商”,主營業務是生產牛奶的包裝。你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包裝,就因為這些包裝,像蒙牛、伊利、光明這些國產牛奶巨頭賣出一盒牛奶,75%的利潤都要被利樂拿走。而且最可氣的是,這種局面還無法改變,可以說利樂包裝這家外國巨頭壟斷了中國奶業的包裝產業,稱得上是國產牛奶背后的最大受益者。
利樂包裝是一家來自瑞士的包裝巨頭企業,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利樂就是憑著這一個不起眼的包裝,推動了伊利和蒙牛成為國產乳業巨頭,甚至進一步的改變了整個中國乳業格局,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對于乳業來說,包裝的好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技術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對于牛奶本身的鮮度,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再進行突破的地方,而此時決定這個牛奶的保質期長短的,就是包裝。說起來,利樂包裝進入中國的時間是很早的:1927年立刻就進入了中國,1979年利樂投入了第一臺灌裝機,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利樂一直以銷售灌裝機為主營事業,但是生意卻并一直沒有什么起色,直到后來伊利找上了門來。
改變中國乳業格局
當時的伊利還只是一家生產牛奶的小廠,但是因為缺乏保鮮技術,伊利生產的牛奶遲遲都無法打開南方市場的局面。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乳業,大多數牛奶都是以低溫殺菌保鮮為主,這也造成了牛奶產業的本地屬性十分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伊利找到了利樂,于是兩家企業開始合作,利樂為伊利提供的常溫保鮮的技術,而伊利也憑借著常溫奶的便利,迅速行銷全國。
后來牛根生離開了伊利,創建蒙牛,利樂又找上了門來,并且幫助蒙牛成為了中國乳業市場上的另一個巨頭。而利樂也憑借著自己的包裝技術,改變了一直以來低溫牛奶占據主要市場的乳業格局,從2000年之后,常溫奶成為了中國乳業的主力。
收取巨額利潤
當然了,利樂的忙也不是白幫的。把伊利和蒙牛打造成中國乳業的巨頭之后,利樂也順利的將常溫奶在中國市場進行了推廣,并且借此壟斷了整個中國乳業的包裝行業。所以說后來的乳業集團想要發展起來,那么勢必會找上利樂集團進行包裝生產,利樂就會從中拿取巨大的利益。
據業內人士透露,每賣出一盒牛奶,廠家只能拿25%的利潤,而利樂則會拿走75%的利潤。早在2012年,利樂在中國賺取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120億元,憑借一個小小的包裝,每年從中國賺走百億,很多人可能都想象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中國工商局曾經判定利樂有壟斷行為,并處罰金6.68億元,而從中國賺取了無數利潤的利潤,則根本就沒有上訴,直接交納了罰款。那么利樂為何如此有恃無恐呢?
說實話,利樂如此自信的原因還是在于他們的科技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利樂在乳業包裝方面擁有5000多項技術專利,并且還有2000多項專利正在研發或申請當中。這也導致使用利樂的包裝跟使用其他國產包裝廠家的包裝差距甚大,自然利樂也就有恃無恐了。
所以說打鐵還要自身硬,不斷進行創新、不斷的進行科學研發,使自己的競爭力常年處于世界頂尖水平,這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最終方向。而這些也正應該是我們國產商家所追求的,否則,當有一天有一個利樂這樣的巨頭來奪取我們的利潤的時候,我們卻無能為力,這無疑是十分可悲的。
來源: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