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倒掉牛奶的經濟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資

    2019/01/29

      看歷史談投資講述的是小到一根針,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事情,其中的學問可謂是從古到今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涉及的投資書籍更是數不勝數,牽涉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本人以故事的形式展開講述我所看到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投資方式。這里騎牛看熊來和大家談談倒掉牛奶的經濟意義,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投資市場中的形形色色。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在1929年到1933年間,美國的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了美國經濟的最高峰,然而隨著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破產,在不到幾天時間里有價證券普遍下跌了50%以上。1929年10月24日(周四)是金融市場崩潰的開始,美國的股票是沒有漲跌停限制的,當時的股票市場個股快速下跌,連當時的行情顯示器都已經“失真”了,賣出只是加速股票的繼續下跌并且成交甚少,金融市場哀鴻遍野,不少投資人一夜之間“破產”。從此便有了大家熟知的金融市場“黑色星期四”。

      在美國經濟危機的開始,美國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是第31任總統(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3日),在他上任7個月后經濟快速的從頂端開始斷崖式的下墜,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辦法但最終都是治標不治本,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了開來,國與國之間并未互相幫襯,反而打起起了傾銷的貿易戰爭,隨之演變為關稅戰、貨幣戰等著名的經濟戰爭,目的是各懷鬼胎想把自己國家的成本和危機轉嫁到別的國家之上,最終導致了國與國之間“信任”更加惡化,這也是當時經濟危機的一個“加速期”。資本家們紛紛破產,失業率劇增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導致了美國總統胡佛為了刺激經濟出臺新政“強制提高工人的工資”,這不僅沒有讓社會經濟有所好轉,反而出現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大蕭條。

       一直到1933年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上臺,推行新政提供失業救濟金并成立市場改革機制,新的金融銀行體系、政黨重組等一系列經濟措施,來盡可能的促進市場經濟恢復,然而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倒掉牛奶”的惡性事件。

      這是一張教科書上的圖,如果你只看到了一群人在倒牛奶,那僅僅只是冰山一角,仔細看他們的穿著主要是以工人為主,再看看畫中的這位年輕人他在“笑”,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要明白一個經濟地區理論的道理,養奶牛的農民往往聚集在一起,一整個片區都是以養奶牛和供奶為生,那么可以想象的到這片區域是不需要互相購買牛奶了,那么就需要把牛奶運送到較遠的地方才能賣出價格來。牛奶的常溫保質期通常只有不到7天的時間,每日的運輸這就涉及到了司機工資、運輸工具成本、收貨商、經銷商等多層經濟成本問題,這無疑要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但是在當時的經濟大蕭條,本來一個供貨商每天賣出100瓶牛奶,結果起初50個人由于經濟問題決定不再訂購,在隨后的經濟下行中賣出的只會越來越少,可能最終80%以上的人都不再訂購牛奶了,因為他們還要用錢買面包、支付水電等其它日常開銷。

      這時供貨商的牛奶價格降不降呢?如果每天供出100瓶牛奶每瓶10美元的價格,可以賺到1000美元,現在只剩下20%的人購買了,那么最多賺200美元。要是供貨商這時把價格降到5美元,那么會出現50%的人進行購買,那么最多賺到250美元,這就是一種促銷形式,但從經濟理論來看必須是經濟保持平穩或者增長的時期這一招才有用,如果是下行的經濟,最終反而會導致降到5美元后,經過一段時間購買的人會再度回到只有不到20%的情況,這時會變成最多只賺100美元,并且供貨商還會考慮是否降到4美元、3美元呢?那么從中長期來看其實是加速了供貨商的難堪局面。在當時的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貧富階級非常明顯,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價值是資本家的最大利益化,在經濟危機之前窮人食不果腹,牛奶對于他們已經是不敢奢求的東西,更何況是經濟危機,他們更難以去購買牛奶,所以市場化的經濟情況下,最終還是富人在支付購買牛奶的費用,這也導致了購買量只有減少鮮有增加的情況。

      這時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不儲存在冰箱里?”在1910年世界上第一臺壓縮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國問世,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劑氟利昂,但這些都主要用于工業。直到1950年后才開始生產家用熱電冰箱,所以先不談當時的人是否買的起,想買也買不到呀!又有人會問:“為什么不做成奶酪?可以長期存放!”奶酪是通過發酵過程進行制作的,平均10公斤的牛奶濃縮成1公斤的奶酪,比例是10:1左右,同時還涉及到加工處理等一系列程序化工序,可想而知成本更高,那么高額的價格更難以賣出好的價格。

       在初期供貨商可能會紛紛促銷進行賣出,以博得短期的最大銷售價值,消費者肯定是在同質量的情況下購買更便宜的商品,一段時間后“價格戰”只會導致商品越來越難賣出,而交易成本和供貨成本并沒有減少,這只會讓整個行業面臨崩潰的局勢。在當時的美國不僅僅是牛奶,還有橘子、棉花、大麥等農作物都出現了供大于求的情況,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農場主們只好倒掉這些產能過剩的牛奶。媒體大肆的宣傳,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告訴所有人:“牛奶不會再降價了,也不要指望會免費進行發放了!”這樣的舉措不僅讓當時的牛奶市場出現了供需平衡的情況,也讓那些能夠擔負的起的消費者重新開始訂購牛奶,隨著時間的推移牛奶的價格也不斷回升,畢竟“買的起的肯定還是買的起,買不起的永遠在觀望”!媒體的宣傳再加上這一辦法的立竿見影,讓當時的美國各省市紛紛效仿,并且流傳到西方各國,一時間倒掉牛奶成為了一種市場風氣。河里的魚兒們再也不是喝水了,喝的是牛奶,牛奶廠附近到處都彌漫著奶味。

      羅斯福當選后以聯邦政府的名義,按照奶牛的頭數進行對市場的補貼,那么奶農們只會去保證奶牛健健康康,拿著這筆補足度日,不會去過多考慮牛奶過剩的問題。如果只是把牛奶免費發放,那么將會導致更多能購買的人反而不會去購買牛奶,并且會形成一種施舍效應,資本家們讓自己的傭人去排隊領取免費牛奶。

      這就是牛奶為什么會倒入河里的一個經濟問題,大家要明白富人的錢也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在選擇如何“活下去”的情形下,往往會做出后人無法理解的事情,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如此的“冷血”,但從深層次的經濟層面來思考,其實也是當時經濟危機下的迫不得已而為之。


    來源:牛看熊操盤日志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