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i6kk"></table>
  • <td id="0i6kk"><rt id="0i6kk"></rt></td><li id="0i6kk"><option id="0i6kk"></option></li>
  • 距離開展還有:

    行業新聞

    推動“種養一體”,伊利與牧場合作伙伴更加貼

    2019/05/15

    五月的暖風吹拂下,青島綠草源牧場外的小麥泛著油油綠意。牧場還田的牛糞,讓一株株麥苗長得非常茁壯。再過一段時間小麥收割,麥秸將被做成粗飼料,成為奶牛的口糧。牧場場長高冠俊指著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對前來服務的伊利魯東奶源區域經理閆海濱說:“伊利推動的種養一體化,幫我們解決了養牛的兩大難題,我們再也不愁了!”

    哪兩大難題?一是“吃”的問題。對牧場來說,飼料是牧場養殖成本的大頭,要占牧場運營的70%~80%。以往牧場給奶牛喂的都是“高價糧”,苜蓿、燕麥草需要進口,羊草需要外購,不僅價格昂貴,還要支付大量運費,牧場經營壓力很大。二是“拉”的問題。奶牛每天產生的大量糞污,怎樣處理才更環保,也著實讓人頭疼。這些問題也是整體奶業振興的絆腳石。為了幫助牧場更好地發展,伊利經過探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那就是推動粗飼料本地化種植,促進種養結合、種養一體。閆海濱介紹說:“伊利從2013年就開始推動這項工作,幫助合作牧場就地就近解決飼料供應,降低飼養成本,同時推動糞污還田,實現農牧循環發展。”

     

    推動“種養一體”,解決奶業發展難題

     

    綠草源牧場存欄奶牛800多頭,此前為了處理糞污,牧場租賃了一批土地,用牛糞來種干果。伊利的技術人員到牧場服務時看到這個情況,很是可惜,“你們有這么好的資源,不拿來種飼料養牛,有點兒舍本逐末了。”伊利技術人員建議牧場自種粗飼料,這樣省下的錢比種干果賺的還要多。

    不過,自種飼料能不能滿足奶牛的營養需求,會不會影響牛奶質量,經濟效益到底如何,這些顧慮讓高冠俊覺得心里沒底。通過到其他牧場考察,又坐下來算算經濟賬,高冠俊他們覺得可以試一試。但種飼料和種糧食不一樣,選哪些品類,什么時節收割,怎樣制作青貯,技術上要有硬功夫。在伊利專家的建議下,綠草源牧場選擇與當地環境適宜的玉米、小麥、旱稻、花生秧等作為種植品種。伊利還組織綠草源牧場的人員參加飼料種植相關的培訓,幫助他們學得“功夫”在身。

     

    2017年,綠草源開始嘗試自種粗飼料。種子播下去,又有牛糞這樣的上好有機肥,莊稼長勢非常喜人。收割時節,伊利的技術員又來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用什么樣的機器,怎么破碎,秸稈切多長有利于奶牛反芻……高冠俊說:“伊利的技術員指導的非常細,我們的切割刀不行了,還會督促我們去磨一磨。”然后是晾曬、裝窖、做青貯,整個過程伊利技術員都會跟蹤指導。開窖的第一時間,牧場還要將飼料樣本寄到伊利奶科院,奶科院的專家經過化驗,分析飼料的營養成分,為牧場做合理的飼料配方。

    在飼養環節,伊利的牧場SOP管理有著詳細的流程,啥時喂,喂多少,都有細致的操作規范。按照流程把第一批自種自做的飼料喂下去,大家還是犯嘀咕:吃慣了進口“西餐”的奶牛能不能適應?還要靠事實說話。經過化驗,牛奶在乳脂、乳蛋白等指標上不但沒降低,反而更好。長期來看,在精細的喂養下,奶牛的單產也有大幅提升,從之前的28——30公斤逐漸提高到現在的37.5公斤。事實證明,自己種粗飼料也能把牛養好。高冠俊掰著指頭算了算,“靠自己種飼料,牧場每公斤奶的飼料成本從原來的2.2元降到現在的1.9元。另外用牛糞施肥,肥料錢一年也省下近20萬。省下來就是掙的,這么算起來我們一年多掙了100多萬,這要感謝伊利的幫助。”嘗到甜頭后,綠草源牧場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目前飼料種植面積已達1600畝。

     

    提供全面幫扶,為牧場發展開路

     

    相比綠草源牧場,佳順牧場在種養一體化道路上起步更早。早在2009年,佳順牧場就開始用處理后的牛糞種植青貯等粗飼料。但由于缺乏技術指導,青貯制作的流程不規范,開窖之后不是上面爛了,就是邊上爛了,造成很大的浪費。自從2012年和伊利開始合作,這種情況獲得大大改觀。伊利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幫助牧場掌握飼料“烹飪”的方法。佳順牧場的業主孫道金說:“有伊利的技術指導,我們的飼料再也沒爛過。以前是不用進口苜蓿就不會養牛,現在奶牛吃我們自己的料也能養得好!”

    除了技術幫扶外,伊利還幫助牧場解決飼料種植中“錢”的問題。牧場經營需要投入大筆資金,特別是青貯制作期間需要用上更多錢,但有時難免資金周轉不靈,“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為了幫助合作伙伴解決融資難題,伊利創新產業鏈金融模式,從2014年開始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青貯保”等金融產品,幫助牧場解燃眉之急。去年,佳順牧場就利用“青貯保”,獲得伊利300多萬的資金支持。業主孫道金說:“這么大筆資金,伊利一個禮拜就幫我們解決了,我們都沒想到有這么快!”

    在伊利的全方面支持下,佳順牧場種植飼料的效益明顯,每公斤奶的飼料成本從之前的2.2~2.3元降到了現在的1.8~2元,每年省下一大筆錢。伊利的幫助也給了牧場強大的信心,牧場把飼料種植面積從2009年的400畝擴大到現在的2600畝,主種小麥、玉米等品種。同時還斥資200多萬從德國購買克拉斯青貯收獲機,用于專業的青貯收割、制作。到牧場服務的伊利魯東奶源區域經理閆海濱還鼓勵牧場多買牛,多種飼料,“錢的事兒,大家一起來協調解決。”

     

    密切產業聯結,促進行業共贏發展

     

    牧場自己種植粗飼料有時缺乏足夠的土地資源,為此伊利還推動牧場和種植戶合作,通過密切產業聯結,來解決飼料本地化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帶動農牧民增收。拿綠草源牧場來說,雖然自己種植了1600畝的粗飼料,但每年還有3000噸的缺口。為了彌補這個缺口,綠草源牧場與當地種植戶合作,簽訂協議,種植戶來種,牧場來收購。這個過程,伊利依然會投入其中,幫助牧場把控飼料的品質等。伊利推動的產業聯結模式,讓種養雙方實現了共贏。綠草源牧場場長高冠俊說:“從本地購買飼料,我們省了錢。同時,種植戶的收益也高了。”他算了筆賬:“我們收全株玉米,比種植戶單賣玉米棒子劃算,一畝地種植戶能增收200元左右。如果我們買8000噸,一年能帶動3000畝的飼料種植,為種植戶能帶來60萬的收益。”位于山東臨朐的新荷牧場則完全采用向周邊種植戶收購的方式,實現粗飼料本地化種植。新荷牧場共帶動周邊種植戶4800畝地的粗飼料種植,每年為種植戶創收48萬元。閆海濱介紹:“目前,伊利在魯東區域已大面積推廣種植青貯玉米、小麥、花生秧、旱稻等種類的粗飼料,不但受到牧場歡迎,也被廣大種植戶認可。”據統計,在伊利的推動下,僅青貯玉米一項,在全國就帶動了260多萬畝的種植和銷售,全年為種植戶帶來16億元的收入。

    當前,“種養一體化”是國家著力倡導和扶持的生產模式。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奶業振興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將“種養結合,草畜配套”作為推動奶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伊利作為行業引領者,通過推動“種養一體化”,密切與原奶供應商的利益聯結,在幫助他們降本增效的同時,推動奶業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這些工作,最終也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品質服務。通過推動“種養一體”,伊利把品質保障工作前置到牧草種植環節,真正做到從源頭打造一杯營養健康的好牛奶。可以說,助力奶業振興,保障乳品品質,伊利又走在行業前頭。

    松軟的臥床上,奶牛們悠閑地反芻著,它們咀嚼的已不僅是“洋西餐”,也有適口的“家鄉飯”。五月的微風吹過,它們似乎能聞到牧場外麥子散發的悠悠清香。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會展有限責任公司 蒙ICP備18004729號-3 技術支持: 會天下

    在線咨詢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微信掃碼添加好友

    www.22z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