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勝利:為規模
2019/07/31在我國奶業產業鏈中,牧場效益低下、發展滯后都是長期以來的遺留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奶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產能不足、效率不高等挑戰。“提高全產業鏈管理水平,增產提效,尤其對于大規模養殖企業,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利潤率是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勝利分析認為,牧場要引入更多的高科技,以促進健康發展。
李勝利認為,規模化是世界奶牛養殖業發展的趨勢,符合世界奶業發展客觀規律。近日發布的中國奶業白皮書中提到,2018年我國奶牛混合群存欄1037.7萬頭,約是1949年奶牛存欄12萬頭的86倍;2008年以來,我國標準化規模養殖進展很快。截至2018年年底,依法登記的奶農專業合作社共有15870個,是2008年的7.6倍。其中,規模化牧場的比例大幅提升。據統計,2008年規模化牧場比例僅為19.5%,2018年則已上升到62.0%。
“大牧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其生鮮乳供應比重也越來越大。”據李勝利介紹,近10年,我國奶牛的單產水平一直在穩步提升,全國生鮮乳的總產量保持穩定。2008年—2018年,生鮮乳的總產量維持在3000萬—3100萬噸。但是由于近些年環保問題和養殖效益差,導致奶牛存欄量下降,原奶供應目前已經處于緊平衡。“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經出現進口奶牛數量和價格上漲的勢頭。”李勝利說。
保持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規模化牧場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李勝利認為,“規模牧場無論多大,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有多少土地養多少牛,以地定牛、就地就近解決粗飼料供給,就地就近實現糞肥資源的還田利用或者生產有機肥,實現循環農業;二是要不斷提高生產性能和牛奶質量;三是開展多種經營模式,比如奶牛場肉用資源和特色奶的開發,實現持續盈利;四是人才培養和儲備。以上是我國規模化牧場可持續發展的四大要素。”
降低成本 提高盈利
盈利能力是牧場的核心競爭力,而我國生鮮乳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業內人士。據了解,2010年—2018年,我國生鮮乳成本持續上漲,2019年1月—5月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千克3.29元。“與歐盟相比,我國每千克生鮮乳成本至少高出1元錢。”李勝利說。
我國粗飼料成本,尤其是苜蓿成本比較高,是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就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苜蓿草單價每噸上漲了700元—1000元,上漲幅度達到30%左右,極大增加了國內牧場的生產成本。
為此,李勝利建議,應該發展本土化粗飼料,同時提高本土化粗飼料的質量以及飼料轉化效率。另外他還提出,要強化管理,以平衡上下半年奶量差;增加復合盈利模式,實現多渠道盈利。
種養結合 節能減排
目前我國牧場普遍面臨的挑戰還有環保問題,如何解決和處理糞污成為限制牧場發展的瓶頸。據了解,自1979年我國對環境保護進行立法起,環保的口子收得越來越緊:2006年,原農業部啟動實施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項目,重點內容是建設畜禽糞便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2014年1月,國務院發布實施《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對畜禽養殖的環保提出了更高要求,奶牛場糞污處理的壓力進一步加大;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出臺。同年,原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央財政畜禽糞污資源利用項目,每年投入20億元,用于支持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可見國家對畜禽養殖污染和對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視。而就規模化牧場而言,做好糞污處理,最基本原則就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李勝利對此提出了具體建議:首先從源頭上減量,優選優化飼料,節水減排。其次以土地規模來定奶牛養殖規模。“目前土地已成為規模化牧場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歐洲很多國家都是種養型的,即自己生產粗飼料、自己養牛,然后糞肥還田。我國可以借鑒這種做法。”
土地的規模決定了排放量。據了解,目前在荷蘭、新西蘭等國家,一公頃土地上只飼養著不到3頭牛。歐盟甚至規定,每公頃地可施氮量為170千克,施多了則違法,而荷蘭已經把磷的排放列入控制標準。
在環境友好和節能減排方面,世界各國的奶業機構都在加強科技研究。據了解,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技術創新課題,以推進奶牛場的碳足跡和水足跡的研究。李勝利表示,實現種養結合的模式,不但可以實現優質粗飼料本土化生產,而且解決了規模化牧場糞肥無處施用的難題,做到糞肥就近還田利用。
培養人才 儲備力量
牧場能夠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也是重中之重。據了解,目前我國牧場人員學歷水平相對較低。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的調研數據,牧場場長學歷在本科以上的僅為28.58%。但牧場的工作種類繁雜,并且各個工種之間專業技術點大相徑庭,工種不能彼此替換。所以,牧場每個工種的員工都需要對自己的崗位技能非常精通。
針對牧場工作普遍被認為比較辛苦且不體面,而出現的人才短缺問題,李勝利認為,從牧場自身發展來看,培養現有人員是更有效的辦法,“我國很多牧場的場長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甚至有場長一干就是一輩子,這是一種可敬的精神,必須要傳承下去,讓年輕人愿意留在牧場。科技引領奶業發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各地方資源稟賦不同、養殖歷史和條件差異大,奶牛養殖模式多種并存。但是牧場無論多大,應對未來挑戰,中國奶企必將引入更多的高科技產品進入牧場,增加牧場利潤,以實現可持續化發展。
來源: 中國食品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