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構建利益合理分享的奶業產業鏈
2019/09/11在奶業產業鏈的利益分配關系中,重點是奶牛養殖戶在產業鏈上的分配地位,簡單來說,就是原料奶定價能否保障奶農獲得合理的收益。從乳制品零售價格與原料奶價格之比看,我國奶牛養殖戶的分配地位較低,已成為制約我國養殖產業發展和奶業振興的重要因素。
兩大原因制約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形成合理利益分配關系。奶牛養殖戶不能合理分享產業發展收益,其基本原因是奶農面臨缺少議價話語權的市場結構,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中國奶業產業鏈上原料奶收購是數量少、規模大的加工企業與數量多、規模小而又缺少組織載體的養殖主體之間的交易,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格局。加工企業在原料奶收購價格和收購量等方面都掌握話語權,利益博弈的結果通常是養殖戶被控制在生存或微利的經營狀態。議價能力缺失進一步導致了養殖戶的脆弱性和對市場波動的敏感性,同時,加工企業還通過博弈中的話語權將產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向養殖戶轉嫁。加工企業還可以依靠其壟斷性力量通過對農戶投入品的捆綁銷售攫取更大利益。
另外,中國奶業競爭力不足與進口替代的壓力也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關系提供了支撐。2018年,中國原料奶收購平均價格比美國高46.8%、比德國高29.1%、比新西蘭高48.8%。2018年折原料奶的乳制品凈進口量超過1600萬噸。由于進口原料奶粉及其他乳制品的快速增長,雖然國內乳制品消費也在持續增長,國內原料奶生產卻持續處于需求不足的壓力下,這為乳制品加工企業在原料奶定價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提供了條件。
推進奶業上下游利益共同體建設,建立養殖加工和諧共生關系要從以下途徑入手。改變奶業產業鏈的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是鞏固和提升中國奶業產業基礎、實現奶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和挑戰。為此,要加快完善奶業產業組織模式與利益聯結機制,建立有利于保障養殖戶利益和產業發展的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
加強奶農組織建設,發揮奶農合作組織及合作組織所有的加工企業在原料奶價格形成中的作用。在多數奶業發達國家奶牛養殖主體仍以家庭牧場為主,與大規模加工企業相比,奶農個體同樣面臨規模小、議價能力弱的問題。但是,由于奶農合作組織的發展,奶農仍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提升奶農養殖業在奶業產業鏈中的分配地位首先要加強奶農組織建設、建立原料奶價格集體談判制度,通過組織載體建設提高奶農整體議價能力。
加強對奶業的政策支持,豐富調節利益分配關系的政策工具。完善奶業支持政策,首先要考慮建立具有普惠性質的補貼制度,并依靠補貼引導奶農發展合作組織,改變與加工企業的談判地位。其次,改變過去偏向大規模牧場和工廠化養殖的補貼政策,以適度規模養殖為導向,以家庭牧場為重點,加強和完善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再次,根據多元化適度規模經營方式發展的要求,加強對奶牛養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政策支持,包括育種、疫病管理等技術服務,也包括生產資料采購、宣傳與推廣等市場服務。
完善優質優價的引導機制。近年來,國內一些地區在原料奶收購中也實行差別定價政策,但不是根據原料奶質量,而是區分牧場和養殖小區、小牧場和大牧場,進而加速了養殖小區、合作社和小牧場的退出。但是,這一做法在引導養殖戶提高效率、提升原料奶品質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從國際經驗看,通過對原料奶施行按質論價的差別定價來促進奶農提升奶牛養殖技術、提供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是奶業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當前,要以提升效率更高、質量更優的奶農在產業中的分配地位為導向,加快建立優質優價的原料奶定價制度,進而鞏固中國奶業發展的養殖基礎。
建立和完善關系奶農分配地位的相關配套制度。一是奶業市場穩定機制。建立乳品相關儲備制度,提高對乳品市場波動的調節能力;加強貿易與自給率監測,可將自給率作為警示指標并與價格的快速變動相結合確定儲備調節機制啟動的觸發器。二是以第三方檢測制度為突破口,促進乳品質量建設和保障養殖戶平等交易權利。生鮮奶質量第三方檢測制度是奶業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是構建全產業鏈乳品質量管理體系的關鍵環節。第三方檢測制度也有利于提升乳品質量檢測信息的權威性、透明度,從而進一步提振消費者信心。
奶農開辦乳制品加工是奶農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徑。為此,一要完善與乳制品加工相關的標準與準入制度,為奶農多渠道、多形式進入乳制品加工領域提供條件。二要重點提升合作社等組織載體在奶農辦加工中的作用。支持奶農辦加工不是為少數有規模、有資本的養殖企業開口子、提供政策紅利,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在整體上提升奶農的分配地位、讓大多數奶農分享加工增值的收益。因此,加強奶農合作組織建設是促進奶農開展乳制品加工的基礎,重點依托奶農合作組織推動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實現產業鏈延伸與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動。三要完善相關配套與保障制度,尤其是質量標準與監管體系建設。在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質量安全的信心依然不足且恢復緩慢的背景下,支持奶農辦加工應以保障質量安全為首要前提,重點完善與奶農辦加工的不同形式、不同業態相匹配的質量標準與監管體系,在高標準、低風險的基礎上穩步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