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建設“世界乳都
2021/01/30在自治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呼和浩特市代表團以全團名義提出2件建議,一是從自治區層面牽頭推動首府區市共建,全面提升首府首位度;二是全力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建設“世界乳都”,推動奶業振興走在世界前列。
建議認為,省會(首府)城市因其城市功能、定位地位的特殊性,承擔責任、發展方式都與其他城市有所不同,推動省會(首府)城市發展、發揮省會(首府)城市作用,單純依靠省會(首府)城市自身,在很多方面會受到政策瓶頸、要素約束以及溝通協調不對等、不通暢等問題。從全國各地情況看,“強省會(首府)”“省市共建”越來越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呼和浩特作為自治區首府,近年來,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進步新成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呼和浩特將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謀求新的跨越發展。一方面,作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發展代表著全區形象,事關全區發展大局。呼和浩特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重要要求和自治區黨委提出的三個“走在前、作表率”工作要求,充分發揮首府優勢,抓住機遇、奮勇向前,讓首府真正在各方面都“首起來”,成為向外充分展示我區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呼和浩特發展能夠更好地發揮服務全區、輻射周邊作用。要立足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銀榆經濟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充分發揮呼包鄂烏協同發展的“龍頭”牽引作用,跳出呼和浩特、跳出內蒙古謀劃發展、尋求突破,不斷提升城市承載力、競爭力、輻射力,更好地服務全區、輻射周邊,帶動“一群城市”加快向“一個城市群”轉變。
為此,呼和浩特市代表團以全團名義建議:自治區要充分考慮呼和浩特實際,從自治區層面牽頭推動首府“區市共建”,在首府發展思路、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等制定謀劃方面,給予高位指導;在文明城市創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在項目用地、用水、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給予更多傾斜;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區市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在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區市全面協同、一體推進,推動首府各項工作在全區“走在前、作表率”,在全國省會(首府)城市中趕超進位,為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內蒙古發展新篇章作出首府新的更大貢獻。
建議認為,內蒙古率先實現奶業振興目標,有優勢、有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從優勢來看,內蒙古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草原面積居全國首位,是天然的牧場;苜蓿、燕麥種植面積廣,并處于“黃金玉米帶”上。從成效來看,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陸續出臺《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推進奶業振興若干政策措施》等,奶業振興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奶牛養殖方面,2020年全區奶畜存欄達到近130萬頭只,是全國奶產量唯一超500萬噸的省區、產量達到611.5萬噸,全國消費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一杯就來自內蒙古,奶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本土乳企伊利和蒙牛,去年分別進位至全球乳業第5和第8位;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方面,以呼市為例,依托賽科星等企業,培育出兩頭進入世界前100名、30頭進入國內前100名的優秀種公牛,目前呼市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在優質苜蓿草種植方面,自治區和呼市大力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開展了35個專項課題研究,伊利、蒙牛種植的本地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分別達到22.6%、21%,均達到優級品質。從短板來看,一方面,目前全區奶業整體發展中,各盟市的功能定位不清晰,沒有形成錯位發展、相互補充、握指成拳的產業發展局面。另一方面,政策撬動作用還不是很明顯,真正的帶動作用還比較有限。
為此,呼和浩特市代表團建議自治區:一是全區統籌、合理分工。立足各盟市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進一步明確推進奶業振興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比如呼和浩特能夠發揮優勢,重點開展科技研發、生產加工、市場營銷服務、商貿物流等;周邊盟市可以開展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配套等,并根據產業分工從全區角度制定出臺相應政策,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二是設立全區奶業振興發展基金。在目前自治區每年安排4億元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建議進一步整合設立奶業振興發展基金,切實發揮基金的放大效應,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規模化乳產業集群打造、優質奶源基地建設、乳業品牌推廣打造等,有力帶動全區奶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