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升級 全鏈發力 內蒙古奶業振興再上新臺階
2023/02/25關鍵句
◆對2021年以后建成的3000頭規模化養殖場,依據新增奶牛存欄數量給予補貼。
◆對養殖場能繁母牛利用性控胚胎培育高產奶牛給予適當補貼。
◆對集中連片標準化種植500畝以上的種植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給予補貼。
◆對國家和自治區級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生鮮乳加工增量給予補貼、對3—5月份使用生鮮乳進行噴粉給予補貼……
2023年新年伊始,內蒙古奶業再發力。節后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堅持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下稱清單),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進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多項清單惠及奶業全產業鏈,包括鼓勵新建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推動優質奶牛擴群增量,增加優質奶源供應,加大飼草收儲補貼力度,對奶畜養殖場和奶農合作社收儲飼料給予適當補貼,支持乳制品加工企業提高生鮮乳加工能力等。
奶業是內蒙古最具優勢的代表性產業,奶牛存欄數、原奶產量和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國首位,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形成了以伊利,蒙牛為首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從上游的種業、草業到養殖、生產加工,奶業頂層設計日趨完善,科研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在全國奶業振興的道路上沖刺在前,交出了一份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產業鏈共同發力,協調發展的內蒙古樣本。
“真金白銀”補短板
政策資金推發展
位于祖國正北方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擁有“羊煤土氣”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集糧倉、肉庫、奶罐、絨都于一體的國際公認的優質畜牧區、黃金奶源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這里發展奶業的深厚土壤。
近年來,內蒙古以全產業鏈思維加快推動奶業發展,先后出臺了推進奶業振興實施意見、推動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促進奶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銀”全力扶持奶業發展。在2022年更是出臺了支持力度空前的奶業振興九條政策措施(簡稱奶九條),每年投入奶業專項資金10億元以上,聚焦優質牧草供給、優良品種培育、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奶牛疫病防控、乳業科技創新等環節,從全產業鏈解決制約奶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從而使內蒙古奶業在我國奶業振興中始終領跑在前,示范在前。到2025年,實現奶類產量達到100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000億元,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的目標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截至目前,內蒙古已對新建成規模化養殖場發放補貼資金近7億元,下達疫病防控、科研創新、噴粉補貼等資金1.8億元,發行專項債券19.99億元,且專項債申請不設上限。與伊利、蒙牛集團合作設立20億元的奶業振興基金,撬動金融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為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奶業振興工作,成立自治區推進奶業振興工作專班,建立自治區推進奶業振興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多部門聯合推動奶業振興各項措施落實落地。先后召開6次聯席會議,研究解決了83個堵點難點問題,推動奶業振興各項措施落實落地。主要奶業生產盟市、旗縣也成立了專門奶業振興領導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責任部門分頭落實,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據記者了解,乳都呼和浩特市將自治區“奶九條”細化為6大類19條具體措施,對企業需求“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實行市級領導牽頭的專班負責、定期調度等工作制度,及時幫助企業和項目解決各類問題。近兩年來在乳業發展上累計投入資金31億元,完善企業和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農牧民風險抵御能力,最大限度保障農牧民的利益,讓他們享受到奶業振興紅利。2022年,巴彥淖爾市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自治區奶業振興政策工作方案》,緊緊圍繞打造百億元級乳產業集群這條主線,落實“改好地、種好草、養好牛、賣好奶”,謀篇布局、整體推進,協調蒙牛、伊利、銀行等企業、機構爭取授信及貸款融資共35億元,助力奶業振興高質量發展。鄂爾多斯市前不久剛剛出臺了《鄂爾多斯市一產重塑三年行動方案》,開啟奶業發展新篇章。利用庫布其、毛烏素豐富的沙地資源發展飼草基地,在黃河、無定河流域的達拉特旗、準格爾旗、杭錦旗和烏審旗發展沙漠有機奶源基地,建設智慧牧場、現代乳制品加工生產線,有效提升乳制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沙漠綠色有機奶業產業帶和國家級有機奶全產業示范區。
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奶業振興的春風同樣勁吹,通遼市制定出臺《通遼市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通遼市促進奶業振興具體措施》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劃定時間表、路線圖,明確任務目標,壓實各方責任,確保各項措施落細落地。2022年底奶牛存欄達到20.07萬頭的興安盟,把奶產業鏈確定為20個重點產業鏈之一,充分利用黃金奶源的資源優勢,通過改造提升中小規模養殖場,培育壯大乳品加工企業,積極扶持培育奶源基地,強力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加快推動集群集聚發展,使興安盟成為高端奶源基地。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建立領導包聯、專班服務和掛圖作戰工作機制,建立1辦5組14個專班,從政策落實、主體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手續辦理、疫病防控、生產運營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醫護式”“保姆式”服務。
內蒙古奶業振興
跑出“加速度”
2022年7月12日,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投產使用。作為配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產能而建設的牧場之一,這座總投資高達7億元,總占地面積約11250畝的牧場,不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環保技術最先進的牧場,還是應用全球領先的胚胎技術打造的高產牧場。
2023年1月18日,新年剛過,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和林格爾4萬頭奶產業園區迎來3000頭進口荷斯坦奶牛,順利入住天津食品集團嘉立荷牧場。位于和林格爾的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4萬頭奶產業園區,總投資19億元,占地2700畝,園區建設4座現代化牧場,周邊配套種植有機飼草7000畝,預計2025年園區滿產,奶量將達到800噸。
為了助力自治區奶業振興加速度,2019年起,在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烏蘭察布、巴彥淖爾市、興安盟等地,多個由伊利集團打造的乳產業集群項目,已成為助力自治區奶業振興,提升中國奶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強力引擎”。持續建設的乳產業集群只是奶業振興的一個縮影,內蒙古立足得天獨厚的奶業發展優勢,通過大力實施倍增計劃,高起點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設現代化規模養殖場和種源基地、牧草基地等措施,全力推動奶業向更廣、更深、更高水平發展壯大。
截至2022年底,全區奶牛存欄159.0萬頭,比上年增長10.9%;牛奶產量733.8萬噸,增長9.0%。全區規模以上乳制品產量415.2萬噸,比上年增長12.6%。2022年度亮眼的奶業“成績單”,再次印證內蒙古奶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種源、草源、奶源"
奶業高質量發展一個也不能少
俗話說,得奶源者得天下。沒有優質的奶源,奶業發展無從談起,而種業振興是奶業振興的基礎,在剛剛發布的《清單》中,奶牛良種補貼,優質育種企業獎勵是重中之重,奶業振興,牧草先行,發展優質牧草種植是提升奶牛養殖效益,奶業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推進奶業振興,關鍵是要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這三者缺一不可。為此,內蒙古從全產業鏈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緊盯“三源”建設,切實增強奶業優質種源優勢,提高優質飼草供應,建設高標準高品質奶源基地,為奶業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竭的動力。
種質資源是農牧業的“芯片”,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種業振興也關乎著奶業振興的成效,近年來,內蒙古堅持自主培育為主、引進和繁育相結合加快良種奶牛擴繁步伐,持續鞏固奶業振興優質種源優勢。2020和2021年,全區共培育排名進入國內前100名的荷斯坦種公牛36頭,乳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種公牛39頭,三河牛種公牛60頭。全區每年推廣使用性控胚胎1.3萬枚以上、推廣使用性控凍精15萬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場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百頭以上參測牧場奶牛平均單產9.5噸以上,大型養殖企業達到10噸以上。
初春,站在伊利阿魯科爾沁旗優質苜蓿種植基地,一望無際的草場仍被大雪覆蓋,雪層下的新生機已經開始慢慢蘇醒。隨著天氣轉暖、萬物復蘇,阿魯科爾沁旗優質苜蓿種植基地也進入了備戰春耕的農資儲備階段。
提升飼草種植水平,筑牢奶業發展根基。奶業振興政策實施以來,內蒙古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持續加大,飼草基地建設快馬加鞭。伊利以中國草都阿魯科爾沁旗為核心,在全國打造優質苜蓿種植基地,牧草品質全部達到一級及以上,其中特優級占比超過60%。苜蓿青貯蛋白含量22占比達到30%以上,品質全部達到一級及以上,其中RFV180以上的特優級苜蓿草占比超過60%,達到美國苜蓿草頂級水平。在全產業鏈的緊密聯結下,伊利帶動了全國420多萬畝飼草種植,為種植戶帶來了超過25億元的收益,不僅為奶牛養殖業優質飼草提供了保障,更為種植戶帶來了增收。
在乳都呼和浩特,蒙牛集團旗下現代牧業積極開展優質牧草技術攻關,致力破解草種業“卡脖子”問題,為優質牧草示范基地建設提供了強勁的科技動力,和林格爾臺基營優質苜蓿基地生產的裹包苜蓿及苜蓿干草均達到優級標準,種植苜蓿替代進口苜蓿的飼喂實驗證明,替代后奶牛單產呈上升趨勢,生鮮乳理化指標穩定,每頭牛每年可降低飼料成本780元,每頭奶牛年利潤增長2180元,有效降低了牧場養殖成本。
在巴彥淖爾市,以圣牧草業22萬畝有機飼草種植為示范,與蒙牛集團在烏蘭布和沙漠構建了綠色低碳產業鏈,實現了“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市優質飼草種植面積近170萬畝,可提供青干草500多萬噸,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在鄂爾多斯市,優質牧草面積達150萬畝,擁有集中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紫花苜蓿飼草料基地60個,飼草料初加工企業11家。年供應優質苜蓿干草35萬噸、青貯玉米300萬噸,為奶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飼草料保障。
當前內蒙古基本形成了優質飼草區域化和飼草業集聚發展格局,飼草產品質量穩步提升。苜蓿、飼用燕麥種植超過5萬畝的旗縣分別達到5個和14個,青貯玉米種植超過20萬畝的旗縣達到38個。全區80%以上的全株青貯玉米由種養一體或訂單收購方式生產,90%以上的優質苜蓿基地由專業化飼草企業建設,自治區級以上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14家。90%的全株青貯玉米達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干草平均等級達到二級以上,飼用燕麥平均等級達到一級以上。
與此同時,內蒙古持續推動中小養殖場改造升級,突出抓好奶牛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著力建設優質奶源基地。持續優化黃河、嫩江、西遼河流域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布局。目前全區現有30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140個,其中2022年建成56個,新增奶牛存欄21.5萬頭,奶牛存欄、牛奶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同步強化疫病防控,建立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面開展奶牛“兩病”凈化工作,完成135.4萬頭奶牛布病免疫,實現“應免盡免”;奶牛結核病監測80.7萬頭,規模場做到“應檢盡檢”。
產業集群優勢
助推奶業跨越式發展
1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王莉霞到伊利集團和蒙牛集團調研,現場解決企業困難,研究安排奶業發展工作。王莉霞詳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園項目推進情況,強調政府要往前做,支持龍頭企業牽住左右、延伸鏈條,實現集中集聚發展。
事實上,奶業是內蒙古目前產業鏈條最完整、最具競爭力、最有可能形成集群化發展的產業,內蒙古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推動奶業振興,走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的路子,通過加強現代乳業產業園區建設,大力支持和引導伊利、蒙牛等大型本土企業做優做強,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為牽引,打造奶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帶動奶業全產業鏈向更高層次發展。
作為內蒙古奶業發展的領頭羊,呼和浩特市已形成以伊利、蒙牛兩大本土乳企為龍頭,上、中、下游“全鏈發力”,規模化、現代化、全產業鏈發展的千億元級乳產業集群,奶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了以商帶畜、以畜助農新發展模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撐。
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作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以產業驅動全鏈發展、數字賦能智慧城市、綠色引領產城融合,打造世界乳業硅谷,開啟產城融合新時代。目前已建成運營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奶粉全球智造標桿基地、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伊利智造體驗中心等重點項目。這幾大項目均創造多項“全球第一”,不但極大提升中國乳業的發展實力,更是對助力全國奶業振興、加速中國乳都向世界乳都邁進的速度起到關鍵性作用。
與此同時,伊利集團依靠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助力內蒙古奶業的現代化轉型升級,為落實好自治區“奶九條”政策,伊利集團第一時間配套出臺“伊利奶業振興六條政策措施”,通過金融支持、技術支持、產業發展支持等多種舉措。伊利在全區投資建設的乳產業集群項目建成后直接帶動50萬人就業,間接帶動全產業鏈400萬人就業。2023年,伊利將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力爭早日達產達效。穩步推進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年產6萬噸奶酪項目、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產業園高端人才公寓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持續提升現有工廠產能利用率,預計2023年各工廠加工量增幅25%。
蒙牛集團作為奶業振興“國家隊”,以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為抓手,圍繞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產業鏈發展,布局了一批高附加值、補短板、填空白的項目,打造精而美的乳業園區。持續推動“萬噸奶”奶源基地建設、智能工廠建設,完成數字化轉型生產鏈條布局,讓數字化轉型賦能供應鏈,蒙牛集團5G數字化大低溫版塊項目鮮奶工廠、奶酪工廠已投產運營;5G數字化奶粉工廠、高端乳制品工廠等項目穩步推進。2023年,將圍繞“加快新建、補欄已建,聚焦草業、開拓種業,創新數智、補強金融、夯實生產、完善配套”等方面,加快推動中國乳業產業園高質量建設。
未來,蒙牛集團計劃實現“萬噸奶”計劃,在自治區年增加產值200多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300多萬農牧民就業增收。同時,為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蒙牛集團將從“技術服務、采購降本、金融支持、政策幫扶、黨建共建”五個方面,實施上游產業鏈五大紓困行動,持續加大上游扶持力度,為自治區奶業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在2022年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憑借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穩居“全球五強”,蒙牛連升兩名,位列第七,創歷史新高。同時現代牧業、圣牧高科、優然牧業位列中國奶業20強。
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目前,呼和浩特奶產業鏈整體價值超過2000億元,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建成后,呼和浩特市奶產業將全面升級。產業集群融合式發展,不僅成為高效帶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以“內蒙古模式”助力全國奶業振興。
一產出發,"接二連三"
成為內蒙古奶業融合發展的
新標桿
內蒙古奶業一二三產融合在農牧業發展中走在了前列,以伊利、蒙牛為首的一大批奶業企業從一產出發,“接二連三”成為奶業融合發展的新標桿。特別是“奶九條”的重磅出爐,進一步夯實了內蒙古全產業鏈基礎,推動奶業在全區各個盟市延長產業鏈、結牢利益鏈、共享價值鏈,實現地域奶業振興,助力農牧民增收。
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奶業延鏈、強鏈、補鏈中,內蒙古因鏈施策,強龍頭扶中小幫特色,大力扶持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聚焦生鮮乳加工增量、噴粉等環節,對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補貼,提高企業加工產能。鼓勵中小規模乳制品加工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擴大生產低溫奶、鮮奶冰激凌、干奶酪等乳制品,有效延長產業鏈條。同時,在發展地方特色乳制品方面,不僅大力支持現代乳制品企業發展,也鼓勵支持中小養殖場戶發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培育產品質量優、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的地方特色奶食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目前1355家手工坊獲得小作坊登記證,產值超15億元。
在奶牛養殖大市巴彥淖爾市,通過建工廠促基地建設、建基地鏈農戶生產,形成以商帶畜、以畜助農的全產業鏈推進模式,使廣大奶農、種植戶在奶業全產業鏈上受益,為全市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續動能。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通過施行“金牛富民”工程,“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展奶牛、肉牛的托管代養,既可以保障農牧戶特別是脫貧監測戶的持續增收,也可以解決企業的融資困難,實現小農戶與大企業合作共贏。
目前,內蒙古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在84%以上,廣大農牧民以多種方式共享奶業紅利,在奶業振興中實現了穩定增收。
謀定而勃發
內蒙古奶業將沿高質量
發展軌道行穩致遠
2022年,北方部分省份生鮮乳市場有所波動,而內蒙古奶業則保持了一貫穩定增長的勢頭,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隨著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等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我國消費市場逐步復蘇向好,乳品消費需求也將逐漸恢復。
壓力和挑戰并存。2023年,內蒙古奶業將站在全局高度,從多個維度出發,推動改革再升級、再創新,將奶業全產業鏈夯實筑牢,把奶業振興各項政策優化細則、落到實處,讓內蒙古奶業沿著高質量發展軌道行穩致遠,在全國率先實現奶業振興。
記者從內蒙古農牧廳了解到,內蒙古將切實發揮好奶業工作專班牽頭抓總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增強成果意識、報賬意識、交卷意識,抓好今年工作謀劃和落實。持續推動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加大種源基地建設力度,擴大高產優質苜蓿種植。做好奶牛疫病防控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及時足額兌現生鮮乳加工增量和噴粉補貼,支持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試點開展標準化建設。加強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做好生鮮乳日常購銷及運輸行為監管,守牢生鮮乳質量安全底線。建立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奶業振興是踐行大食物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全國最大的奶業生產區,內蒙古具有優質的資源稟賦和完整的乳業產業鏈,必須扛起奶業振興的重任,把奶業做強、做優,生產出更多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高品質乳業產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奶業再升級,“鏈”接全世界。2023年,內蒙古將舉全區之力,建設一流種源基地、飼草料基地、奶源基地,在打造一流加工企業、做強一流產品、創建一流品牌上再發力,不斷推動奶業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創造出新的奶業振興內蒙古領跑樣本。
信息來源:乳業時報